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A04版:A04版

返回 2024年06月21日

弘扬伏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水日报      2024年06月21日     
   陈佳敏

  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天水拥有深厚的伏羲文化底蕴,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挖掘、整理和阐述伏羲文化,使之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对于弘扬伏羲文化、赓续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始祖文化
  伏羲文化源远流长,其神话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主要有伏羲女娲兄妹婚娶、伏羲创制礼乐文化制度等等。其中,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创制婚俗的神话广泛流传于汉族和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之中。伏羲女娲神话也以图画、塑像、刺绣等形象广泛流传于民间,如伏羲女娲交尾图多出土于汉代和唐代的墓葬,在1963年,新疆吐鲁番考古队还在阿斯塔那发现一幅《伏羲女娲图》,引起了国际关注。
  这些神话故事和考古发现说明,中国各民族的人口来源和文明起源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各个文明在多点发源的状态下,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活动。因此,中华民族是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人们共同体。
  (二)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从中华文明视角而言,伏羲文化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和象征,是新石器时代中华农耕文明最高智慧的结晶。从中华文化视角而言,伏羲“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尝百药而制九针”,种种创举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多方面、各领域。从中华历史视角而言,伏羲位列三皇五帝之中,是中华人文始祖,往往成为文人墨客和老少妇孺追溯中华历史的起点。从中华民族精神视角而言,伏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守正创新、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兼爱天下、善于观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是与时俱进、鼓舞人心的。
  (三)伏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伏羲文化历久弥新,不仅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崇拜对象,更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古代中国,伏羲神话的丰富内容解释了生命起源和文明来源,伏羲作为神话人物所具有的强大精神特质鼓舞了古人直面困难、勇敢生活。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伏羲文化影响和催生了文化旅游、节日庆典、商业文创、戏剧影视等产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和了解到伏羲文化,伏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时代价值不断与时俱进。
  二、弘扬伏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伏羲文化为底蕴,挖掘、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要通过考古工作不断挖掘伏羲文化,厘清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另外,要对伏羲文化的理论不断创新,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理论建设,做到与时俱进,回应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作为主干中华文化,只有自身做到正本清源,才能使人辨析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二)以伏羲文化为资源,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伏羲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协同促进的交汇点。要持续推进文旅融合。一方面要深化伏羲文化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使伏羲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文旅活动中,通过导游讲解、音频视频、宣传手册甚至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手段阐释好伏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重要任务。天水作为历史上多民族交融碰撞的地区,通过利用伏羲文化资源、讲好伏羲故事,必将助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伏羲文化为纽带,做好新时代中国大统战工作
  伏羲文化具有真挚的情感价值,是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寻根情感的交汇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认祖归宗的传统,各民族都用不同方式记录下家族历史,如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都有家谱、祠堂、牌位、节庆、祭祀等载体,如彝、哈尼、独龙、佤、景颇、怒、苗、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采用父子连名制等。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交流之中,尤其当身处异国他乡之时,对比和差异使得中华文化对中国各民族同胞和海内外同胞有着深深的吸引力。立足于大统战格局弘扬伏羲文化,要全力办好每一届公祭伏羲大典,加大对伏羲文化的宣传力度,诚邀全国各民族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前往天水寻根祭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