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
科技赋能育良种 “土蛋蛋”变成“金蛋蛋”
天水日报
2024年07月10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刘晓亚 马静
民间常有“洋芋花开赛牡丹”的说法。可是,在天水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主任王鹏的眼里,洋芋开花不仅“赛牡丹”,更是能开出薯类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近日,记者来到天水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位于秦州区太京镇尹家庄的马铃薯育种基地,看见大棚里的苗床上,一排排马铃薯实生籽生发的各品种马铃薯苗茁壮成长,自动化的水肥喷淋设备正在作业。“有40个杂交组合产生的约2.5万份实生籽在苗床上繁育,今年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和首次使用专用的育苗基质,进行独苗培育,这些马铃薯苗的长势非常好。”王鹏说。
据了解,今年天水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从中国农科院、青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引进了上百份材料,作为亲本与天水本地抗病性和适宜性好的材料培育马铃薯品种,已经完成配置杂交组合100个以上,品系鉴定300多份。今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在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平台登记了天薯16号、17号和18号3个品种。
近年来,天水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选出了天薯14号到20号等系列品种,进一步加强和涉农企业、合作社开展品种的选育、品种示范推广,在武山基地和秦州基地合作选育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在山区的晚熟基地与涉农企业、种植大户联合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来提高品种的转化效率,天薯10号到15号已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累计推广30万亩以上。
天水中谷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刘家村,基地占地300亩,目前已建成原种生产网室20000平方米,种子贮藏库3000平方米,栽植脱毒马铃薯早熟种苗4个品种、中晚熟品种10个,完成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栽培模式和病虫害防治试验50亩,示范种植200亩、建成原种生产基地1100亩。
采访中,记者跟随市农科所科技人员一起驱车来到中谷公司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大棚和一行行花繁苗旺的马铃薯试验田,几名农科所技术人员正在田间忙碌,他们每年在基地从4月初忙到10月底,尤其是马铃薯进入膨大期到收获期之间的两个多月,他们长期驻扎在基地,观察、记录各个品种生长期间的各种数据。
“示范基地大田主要推广种植陇薯序列、天薯序列等20多个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效果较好的马铃薯新品种。基地种植的市农科所培育的天薯序列品种在当地表现出抗病性强、抗逆性强、产量高,综合表现比较好,作为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很受种植户的喜欢。”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技术员颉炜清说。
在原种繁育网棚里,一排排马铃薯脱毒薯苗长得绿油油的,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给马铃薯压苗、浇水。幼苗压苗后,便可多产出1粒原种……通过人工压苗让根茎部与土壤均匀接触,以便快速吸收水分。“这些脱毒马铃薯苗每一苗能生长一颗马铃薯原种,作为新品种的马铃薯原种,在市场上是按颗卖的。别看小小一颗原种,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每颗卖到了0.5元。”天水中谷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马宝宝自豪地说。
天水中谷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负责人张小平说:“现在基地有50个大棚的脱毒种苗,平均每棚可生产12万粒原生种,600万粒原生种每粒按0.5元的价格算,就可收入300多万元。推广种植新品种300亩大田马铃薯,每亩预计可产5000斤种子,总共可生产150万斤,每斤种子按1.5元计算可以收入200多万元。还有400亩的商品薯,每亩预计可产2吨,产值也在200万元左右。今年基地共种植了700余亩马铃薯,预计产值达800万元。”
育良种,育技术,育产业。近年来,依托市农科所建成的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为品种选育夯实基础。市农科所积极申请国家项目扶持,不断更新科研技术设施设备,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了部分早熟品种,填补以往育种以高淀粉和晚熟品种为主的空白。
“今年基地利用设施技术做马铃薯杂交育种,目前共涉及30余个品种,从属性上来说有早熟品种,也有中熟品种,从加工属性上来说有鲜食用的、淀粉加工性、油炸加工性的品种,目前正在推广阶段,将为全市马铃薯产业提供品种支撑。”王鹏说。
今年,全市计划创建12个千亩以上马铃薯示范点,通过大户引领、示范带动,持续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马铃薯种植区域片带建设,使马铃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种植规模向集群化发展。同时,将持续创新、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助推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效,让“土蛋蛋”变成致富“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