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4年07月15日

建起加工厂、打开新市场,大沟里村村民说——

村里来了帮扶队 深山蜂蜜不愁卖

天水日报      2024年07月1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马仓仓 张静茹

  群山叠翠影,白雾化腰绫,雨后的麦积区东岔镇大沟里村宛若仙境。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40多位村民陆续到来,个个脸上写满期待和喜悦。
  “今天,我们将对近5个月来帮助村养蜂农户加工销售的7000多斤蜂蜜款和人工款进行现场结算发放,共涉及养蜂农户30余户、工人10余人,总计金额20余万元……”台上,驻村帮扶队干部详细向农户们汇报着今年村里蜂蜜产业发展情况。台下,蜂农们喜形于色,憧憬着“甜蜜”产业带来的“甜蜜”希望。
  又一次拿到3万多元蜂蜜结算款,蜜蜂养殖户杨有存心里乐开了花儿。“去年年底发的钱加上这些,已经总共7万多了,这可比我前5年加起来卖得都多,真是太好了,多亏了村里的帮扶干部,要不是他们,我这些蜂蜜可能还在家里积压着呢。”杨有存的话里带着这些年村民们养蜂的苦楚。
  大沟里村紧邻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金龙山公园,山中植被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可供中蜂生产利用的野生蜜粉源植物已知有1000多种。基于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中蜂养殖便成了村民的主导产业,村里几乎家家都有蜂箱,养蜂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能产土蜂蜜至少1万斤。但由于村子偏远,村民售卖方式单一,依靠自产自销销量十分有限,蜂蜜滞销积压也成了常态。
  为了帮助村民解决这一难题,去年初,村上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建立了大沟里村中蜂养殖基地,并配套建设蜂蜜加工厂。同时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打造品牌、设计包装、丰富品类,并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和线下门店推广等方式,有效破解了村民中蜂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营销困难等问题,成功提高了大沟里村所产蜂蜜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我们与兰州的佛慈大药房、北京的比达农业、江苏的葛老倌等企业联系,通过开展供需对接、产品研发、市场运营、利益分享等方式进行全周期深度合作,打造了‘陇岭慈蜜’‘羲皇古蜜’‘灰度生活’3个特色品牌、10余个不同包装品类的蜂蜜产品,可满足线上线下不同人群多种需求。”大沟里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张立介绍,目前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苏州等各大城市,市场反响较好,不仅将本村滞销的2万余斤蜂蜜全部卖出,还带动附近村镇销售蜂蜜3万多斤,已累计为养蜂农户带来11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的收益。
  在大沟里村崭新的蜂蜜加工厂内,工人们忙碌着将从农户家里收购的蜂蜜进行检测筛选、过滤除杂、杀菌消毒、灌装封口、分类包装等工序。简约实惠的塑料罐装、轻巧便携的小瓶装、精致美观的礼盒装等各式各样的蜂蜜成品摆满了包装台。
  谈及目前加工厂的运营状态,大沟里村蜂蜜加工厂负责人张永新十分满意。“加工厂的全套蜂蜜加工设备生产线及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将以往村民个人分散单一的自产自销模式转变为村集体规模化、标准化统一销售模式,有效保证了蜂蜜品质,拓展了蜂蜜销售渠道,延伸了大沟里村蜜蜂养殖产业链。截至今年6月底,加工厂已售卖蜂蜜5万多斤。”(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张永新告诉记者,大沟里村保持着古法中蜂养殖方式,一年只取一次且只取封盖成熟蜜,蜂蜜产量虽低,但口感醇厚,经专业机构检测,所产蜂蜜富含多种活性酶、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中蜂蜜中的上品,市场前景广阔。
  蜂蜜不愁卖,养蜂农户闫石代便“壮起了胆”。今年,他将自己原本养殖的60箱蜜蜂增加到了120多箱。“我家的蜂蜜以前每年只能卖掉200多斤,有了帮扶队的帮忙,现在能卖掉2500多斤,翻了10多倍。他们还经常会带养蜂专家上门给我们解决困难、做技术指导,合作社也能免费帮我们摇蜜、过滤、存储,条件这么好,养蜂又是我们的老手艺,肯定得放手好好干。”看着院里院外成群结队嗡嗡飞舞的蜜蜂,闫石代干劲十足。
  把“甜蜜事业”做成致富产业,在驻村帮扶队的引领下,大沟里村蜂农们正信心满满,用勤劳和奋斗铺就着乡村振兴“甜蜜路”。“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村企合作,拓宽营销路径,助推蜂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产业更兴、村民更富、日子更甜。”张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