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刻里的妙趣——
秦 安 银 饰
天水日报
2024年07月29日
一把錾刀刻世界,一件银饰透妙趣。巧夺天工的银品,浓缩着一幕幕逝去的文脉与风情。从简约自在出发,秦安银饰以它的清爽妙趣,演变成为一种浸透到平凡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蜿蜒的清水河在流入秦安陇城时,极大地展示了母亲河所固有的宽度和深度,这片较为开阔的河谷地带,当地人称略阳川。依川傍河的小山岭腰里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张沟村,500年来,传统文化的脉络在这里延伸变异,但村庄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和民俗。至今仍在这里流传的银饰锻造技艺,就是最好的实物见证。
秦安银饰历史悠久,传承深广,据《秦安县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饰品就在秦安出现。汉唐以来,随着丝路畅通,银饰锻造进入繁盛时期。到了清代,银饰在民间广为使用,尤其是花丝工艺饰品深受百姓喜爱。景云楼,秦安手工银饰最早的老字号,始于清代,民国时期迁移至今天的张家川县龙山镇,改字号为祥圣炉,所出银饰,名盛一时。
传统的秦安银饰,有头饰、颈饰、胸饰、首饰和童帽饰等,而最具特色的当属手镯、银锁、戒、簪等。每到男婚女嫁之时,金银首饰成为必不可缺的陪嫁物品。
在百年的传承中,虽然银饰的材料锻造工艺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为最具特色的花鸟虫兽、十二生肖等经典样式,则在一代代的口口相传里,演变得更为灵动。最称奇的是,在传统的银锁纹饰里,能够看到和大地湾彩陶瓶极为相似的纹饰。在外形上,则含有陶瓶圆润流畅的线条,自然轻松的风格,充满了宁静与平和。这一刻,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山风水流中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银饰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熔料,熔料,就是把银料放入干锅,加热至1000摄氏度,让其慢慢熔化。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好火候,和传统的小炉匠不同,现在熔银主要用汽油加热。熔料之后的第二道工序是制坯,所谓制坯,就是把熔好的银条,用锤打、碾压的方式做成片状或条状,俗称银叶子。银叶子须经过拉丝板被拉成各种细丝,丝的粗细,一般按所作饰品的大小来决定。好的拉丝板,是用金刚石等材质制作成的。錾刻是第三道工序,所谓錾刻,就是在加工好的银叶子上,用专门的刻画工具刻上精美的图案。在工艺上,錾刻主要有平刻、阳刻、阴刻等多种。传统的錾刻工具,一般有二三十种之多。錾刻时须聚精会神,线条要流畅洒脱,图案要清晰完整。
图案錾刻好后,就是掐丝。掐丝,是古代金工传统装饰工艺,起源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成熟于五至六世纪,大约在元朝时期传入中国。加工好的银丝,在镊子的掐、折、弯等动作下,变换成各种花纹,再经过滚丝、压平,折成螺旋状,平填在錾刻好的轮廓里。最后一道工序是清洗,因为火烧、锤打,银饰在锻造中形成了黑色的氧化层,会影响美观度。传统的清洗方法,是用明矾,加热后的明矾,会渐渐融入银饰的表层,经过化学反应后,能够吸附表面的杂质。银饰清洗完后,还需用玛瑙刀抛光。
孙回民,秦安银饰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自打记事起,就看着爷爷、父亲锻打银片。初中毕业后,在自家的首饰加工铺里学艺,并开始真正制作具有自己审美意趣的头面、凤冠、霞帔等手工饰品。如今,他虽然忙于各种俗事,但仍然会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挤出时间给远近的群众制作各种首饰。细小的银片,在孙回民手里不断地锻打、錾刻中,契合着清水河流域悠久灿烂的文化,幻化出各种淳朴纹饰。自然灵动之中,更是包含着一种久远的心灵诉求。
传统的秦安银饰品种较多,主要有戒指、镯子、簪子、银锁等。
纹银荷包,俗称长命锁,这是孙回民从祖辈传承而来的,在民间寓意着大富大贵。和秦安马尾荷包一样,纹银荷包的内部也可以填充艾草、冰片、香草、麝香、百栀子等药草和香料。佩戴在身上,有驱虫、提神醒脑、祛病等的功效。
在30多年的实践中,孙回民制作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银饰,远近的人们都叫他小银匠。在多年的银饰制作中,最让他满意的是龙凤戏珠工艺酒壶、仿唐掐丝杯、平刻银盘、太极八卦盒等。这些精美的饰品,整个设计都凸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妙趣横生中自成一韵,就像是一首首用白银写就的诗篇,纯净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农耕文化的日渐衰落,秦安银饰手工锻造技艺日趋被机制工艺所替代。机械化的板式、纹样,让工业时代的银饰少了一种灵动,多了一份刻板。但孙回民始终保持着一颗来自先辈的匠心,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依旧倾情于手工制作每一件饰品。在他眼里,家乡的花鸟鱼虫都可以信手拈来,做成精美的银饰。那是来自远古的纹样,那是富含底蕴的形制,更是来自古朴心灵的感动。在他内心的深处,早已将那永远不变的初心,锻造成丝,描摹成花,錾刻成图,赋予了每一件手工饰品独一无二的灵魂。
如果说,秦安银饰在数千年后依然能够从彩陶中得到传承,那么,那一道道花纹、一根根丝线,都已经成为银饰锻造记忆天幕上最令人目眩神迷的一抹朝霞。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时代,银饰是当地群众丰富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如今,在丝路千年的流变中,南来北往的人情世故,都沿着这条锻造之路传到了乡村。这条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成为一条连通南北的文化之路。正因为如此,秦安银饰的简约自在,甚至是它的清爽、它的妙趣,在岁月的洗礼下,都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浸透到平凡生活之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