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4年07月30日

永不离线的帮扶情

天水日报      2024年07月30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李国元 吕天军

  一位耄耋之年的母亲,含辛茹苦照顾卧病在床的儿子整整62年,不离不弃,母爱如海。一位帮扶干部,离岗不离线,人走心不走,始终把母子二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永不离线的帮扶和关爱,再次让母子俩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帮扶和关爱,一直在路上……
62年的坚守
  “阿姨,有珍哥最近身体怎么样,肚子还疼吗?”
  “最近不疼了,吃了你带来的药好多了。”
  和李女娃老人对话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位已离开帮扶岗位但仍然牵挂着老人和其儿子贾有珍的“有心人”,他就是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后勤管理二科科长王秉玺。
  前两天,王秉玺再次和记者一起来到位于秦州区中梁镇向阳村的“家里”,探望让他念念不忘的“亲戚”。一进门,他上炕紧紧拉住他们的手,询问最近的生活情况。
  “好着呢,谢谢你!”虽然吐字不清晰,但贾有珍仍然表示感谢。看着他们,王秉玺心里无比欣慰。
  1962年3月,贾有珍出生在麦积区新阳镇肖王村。随着慢慢长大,他的身体出现了异常情况,经医生判断为运动神经元障碍综合征类别的疾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由于长时间的卧床,他的肌肉开始萎缩,骨骼逐渐变形,生活中的全部事情都需要母亲的照顾和辅助。
  据李女娃老人说,平时夏天还好些,最难的就是冬季。因为她儿子的衣服、尿布、床单要经常换洗,冬天最麻烦的就是衣物干燥特别慢,她的手也经常会形成冻疮,但为了儿子,她咬着牙在坚持。
  62年来,给儿子喂饭洗脸,把屎把尿,都落在了她瘦弱的肩膀上。不分晴雨,寒暑以继……
  2022年冬天,老人生了一场病,非常严重,生活几乎到了无法自理的地步。女婿杜建平和女儿贾爱珍就把他们接到了相距25公里外的向阳村。
  从此以后,贾爱珍和孙媳每天会按时把可口的饭菜端到老人的炕头,清洗好的衣物都会叠得整整齐齐,冬天的房子里也是暖融融的。一有好吃的,老人的两个重外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要拿给太太吃。特别是近期连续的降雨,贾爱珍每隔两天就要把炕烧一下,祛除潮气。慢慢地,李女娃老人脸上的气色渐渐好了起来,她从心底里感激女儿女婿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虽然是两家人,但其实就是一家人。”李女娃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现在,一大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杜建平一家孝老敬亲的善举,也赢得了乡邻四舍的纷纷点赞。
一位帮扶干部的心愿
  2019年5月,王秉玺被市政府办公室派往麦积区新阳镇肖王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在此期间,他了解到李女娃母子的情况。之后,他积极开展对接,在二人已经获得相应政策关怀的基础上,他积极和村上、镇上沟通,为他们调整了低保档级,并积极申请各类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疫情期间,他从家里拿来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还让家人帮忙购买蔬菜、营养品和药品辗转送到肖王村。看着李女娃老人为儿子洗衣物冻裂的双手,王秉玺自掏腰包买了一台洗衣机。
  2021年5月,王秉玺被派往麦积区元龙镇开展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两地相距近百公里,王秉玺就经常打电话给村医,让村医代为探望,随时关注二人的健康状况。2021年10月,王秉玺回到工作单位后,周末一有空就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家常。每当冬季路上有积雪的时候,来回就得整整一天时间。
  2023年5月,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工作启动后,王秉玺就更忙了,虽然他有了新的结对关爱对象,但他在心里还是挂念着李女娃母子。特别是母子二人被接到向阳村后,他们的距离更近了,王秉玺探望的次数也就更多了,有时带些东西,有时是一句问候,都让李女娃母子倍感温暖。
  “虽然我离开了原来的帮扶岗位,但我的心还在这里,‘离岗不离责,人走心还留’就是我的愿望和初心。今后,我会继续去关爱他们,帮他们纾困解难,重拾生活信心。同时,鼓励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爱心传递下去,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王秉玺说。
  李女娃老人的坚守令人钦佩,王秉玺及社会各界的帮扶和关爱也温暖着母子二人。这种无私的爱,不管春夏,不论秋冬,就这样一直在静静地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