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天水这样对文学赤诚、热烈的地方并不多见
——访《诗探索·新诗选》主编、诗人陈亮
天水日报
2024年08月02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诗探索·新诗选》主编、诗人陈亮虽是第一次到天水,但对于天水,他却并不陌生。20年前,他在天水诗人叶梓的诗中首次“遇见”了天水,并由此对天水产生了向往。“我感觉和天水一直有着比较深的渊源,20年前,在诗人叶梓书写大地湾遗址的长诗中我得以了解天水,并由此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向往,但很可惜一直都没有来过。这次,很荣幸能受邀到天水,来践行一场火热的文学之旅。”说这话时,陈亮的话语中,流露着一种得偿所愿的满足。
因着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中国知名作家天水采风暨首届天水文学周活动,让陈亮踏上了这片梦寐以求的土地,也让他看到了天水写作者对文学的热情。谈及天水的文学群体,陈亮的眼中闪着赞赏的光芒。“天水,有一个很完整的文学群体,或者诗歌群体。我对这边的印象是这里的诗人相对比较团结,而且对文学都特别认真,这些年我虽然也去过很多地方,但像天水这样对文学这么赤诚、这么认真、这么热烈的地方并不多见。”
天水写作者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让陈亮对天水文学的将来信心满满。其实,早在来天水之前,陈亮就对天水诗人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诸如汪渺、周舟、雪潇、雨眠、李继宗、李王强等诗人的名字,他张口就来。况且7月初,《诗探索·新诗选》就曾发过一个《甘肃天水诗人小辑》,那是天水诗人的一次集体亮相。谈及这个小辑,陈亮说:“因为知道天水的诗人群体比较强大,我就让天水的诗人朋友帮忙组了一个天水诗人小辑,反响很好,点击量也不俗。此次来到天水,我再次被天水诗人对创作的热情打动,所以我想回去之后再组一个诗人写天水的小辑,我认为这非常有意义。”
陈亮自己就是通过写诗,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诗人,所以他深知在地方坚守文学创作的不易和局限性,但他对天水诗人的未来却充满期待。“天水作协主席汪渺对文学的热爱及对作者的真诚,是比较少见的。”陈亮表示,天水的写作者之所以能如此齐整,与领头人的引领不无关系。交谈中,陈亮还与记者强调了文化经验对诗人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天水8000年的文化底蕴定会为天水诗人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而让天水诗人走得更远。
7月21日上午,陈亮也随着采风团一起,来到了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大地湾。在大地湾博物馆中,看着陈列展柜中,一件件仿佛在向前来参观的诗人们感叹如烟飘逝的历史风云,讲述8000多年前的故事和这片土地秘密的文物,陈亮被深深打动。
陈亮告诉记者,走进大地湾感受着先祖们久远的生活,让他觉得并未有任何蒙昧的感觉,而是油然而生出一种高级感。这种感觉在看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仿制品——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时,尤为强烈。“刚一看到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时我就心头一动,且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愿望。看着它,让我想到了很多,它也给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间,它可以是我自己的小时候,也可以是人类的童年。凝视它,感觉它的状态要么是哭过的,要么是脸被冻得通红的,跟我小时候很相似,透过它我感受到了人类童年的纯真,这与我童年时的记忆产生了共鸣。”说到这里,记者耳边响起陈亮特有的、爽朗的笑声。
采访最后,陈亮对天水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幸福的,而天水正是这样一个城市。他用“文学之省份,诗歌之城”来形容天水,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天水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天水文学发展的期待。
与陈亮的访谈,不由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学的力量。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心灵的交流,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积淀。他的话语,让人明白在天水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文学如同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