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4年08月07日

“组团式”帮扶在天水系列主题报道之一

秦安“甜蜜产业”的守护者——王晨冰

天水日报      2024年08月07日     
  编者按:
  2022年,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两年来,在帮扶政策的号召下,来自天津市及省、市有关单位选派的帮扶干部奔赴麦积区、秦安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用心、用情、用力为我市教育、医疗、产业等带来生机活力,将“组团式”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
  近日,我市开设了“智慧天水·赋能发展——天水市优秀人才风采”专栏,组织开展“组团式”帮扶人才专题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了为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奋斗的帮扶干部们,见证他们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努力,为天水带来的变化。即日起,市委组织部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将推出系列报道,用笔触和镜头讲述帮扶支援中的感人故事,传播回荡在天水的美好声音。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一年之中,若站在秦安县高处眺望,便会看到桃树的颜色随着季节的更迭,会从一朵朵粉红色的希望之花再到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在当地人看来,漫山遍野的桃树一直是这片黄土地上最美的色彩。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旱地桃树的乐园。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有位心系家乡的科技使者,正以科技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他,就是国家科技特派团秦安县桃产业组成员——王晨冰。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秦安的田野上。王晨冰站在一片桃林中,望着那些经过改良的桃树,心中充满了期待。
  “王老师,今年的桃子长得真好,个头大,颜色鲜艳。”秦安县刘坪镇邓坪村果农老邓一边采摘桃子,一边兴奋地说。
  眼前这片桃园是秦安县第一片试点改造的桃园,改造的原因种植户老邓最有发言权。“以前地里有三个品种,处处红、万金红,还有绿化9号,树老化果子不好,就卖不了好价钱。”老邓说。
  王晨冰知道家乡秦安的蜜桃产业虽历史悠久,却也面临着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等重重挑战。如果要让秦安蜜桃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就一定要做出改变。
  再次回到家乡后,王晨冰没有片刻停歇,他深知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他首先着手于品种的改良与创新,从国内外引进了40多个优质蜜桃品种,通过精心选育筛选出最适合秦安县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
  “国家科技特派团开展工作以来,王晨冰老师所在的桃产业组引进桃新品种40余个,通过选育适合秦安本地种植的品种18个,新品种的选育有效改善了秦安桃产业结构。”秦安县果业管理局副局长郭丽霞说,“新品种的市场认可度极高,有效增加了果农收入。”
  最近几年,王晨冰是秦安县大大小小桃园的“常客”,他“手把手”教果农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修剪整形到病虫害防治,从水肥管理到果实套袋,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科学精准。
  “我们利用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了一套适合秦安县种植的新技术,其中有四五项已在这边落地生根。”王晨冰详细介绍着每项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比如农膜保障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可在干旱的年份让桃树正常结果,每亩能增收400元至600元。”王晨冰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科技改变产业的坚定信心。
  然而,就在新品种新技术成功推广之际,秦安县刘坪镇万亩桃园突遭细菌性穿孔病威胁。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王晨冰迅速组织团队调研攻关,制定有效防治方案。他深入桃园一线,指导果农们科学用药、合理防控,最终成功遏制了病虫害的蔓延势头,保住了秦安蜜桃产业的命根子。
  “我们通过科技特派团桃产业组引进了先进方案,同时也积极争取衔接资金200多万元,在刘坪镇和王尹镇防治了1万多亩,连续两年防治效果相当好。”秦安县果业管理局局长魏胜昌说。
  正是得益于品种选育、技术示范推广等科技力量的支撑,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秦安蜜桃,近年来优质果率提升了12%。如今,秦安蜜桃已成为秦安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上,首先要进行当地的适应性测试,另外新技术的推广也是同样的道理,怎么解决山地里适应的技术、减少人工,这都是值得推荐的。”王晨冰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眼中闪烁着希望。
  “今天桃的品质好,价格在7元左右,卖了个好价钱。”阳光洒落,如同金色的细沙,铺满了秦安的桃园。老邓站在自家的桃园里,目光在一颗颗蜜桃上游移,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桃香,老邓的笑意深了,那是对王晨冰“手把手”指导的感激,更是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满足与期待。
  科技兴农,在王晨冰看来,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秦安的蜜桃产业发展得更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兴农的花朵正在绽放,而王晨冰,这位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正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兴农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