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章 颂 始 祖 (下)
——历代咏颂伏羲、女娲诗词简析
天水日报
2024年08月21日

在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在上古洪荒时代,他与女娲成婚,夫妇共同带领部族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造,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和文化的奠基者,是肇启文明的中华人文始祖,厥功甚伟!因而从商周开始就有祭祀伏羲、女娲的人祖庙会和其他祭拜活动。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推进,也慢慢出现了专门供奉和祭祀伏羲、女娲、黄帝等先祖的建筑。甘肃、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方相继兴建了伏羲庙、女娲祠等功能庙宇。
这些庙宇,成为崇拜伏羲和追思伏羲的圣地,同时也吸引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与吟咏。他们或漫步伏羲庙周遭,凝视古柏茂松;或身处大殿内庭,面对羲皇塑像,思绪翩翩,感慨连连;或是向往羲皇那个质朴纯洁的理想时代;或是抒发自身情感,从题材来看属于咏史诗范畴。这些诗文记录景观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与人民精神状态。
先看北宋诗人王禹翶写的五言古体诗《太昊遗墟》:
宛丘何隆隆,草木方蔽芾。
羲皇不可作,封树表万世。
缅惟开辟时,人物无所异。
虽有结绳政,礼法殊未制。
自非神圣兴,孰发天地秘。
人文一以宣,三才道斯备。
……
曰余昧先天,玩象冀深诣。
可能穷蕴奥,一理贯万汇。
焉兹拜古陵,聊以酬素志。
……
王禹翶,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太平兴国八年,即公元983年考取进士,被授予成武县主簿的官职。调任长洲知县,随即改任大理评事。
《太昊遗墟》是王禹翶的一首咏史诗。诗歌开头描述了太昊伏羲当年率众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地方,草木葱郁茂盛,由此引出了对羲皇结绳画卦、初创王业、探究天地奥秘诸多丰功伟绩的颂扬。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写《太昊遗墟》诗:
千里垂精帝道尊,神祠近在国西门。
风摇广殿松杉老,雨入修廊羽卫昏。
日落狐狸号草莽,年丰父老荐鸡豕。
旧游零落今谁在,尘碣苍茫字半存。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
这首《太昊遗墟》七律诗,对太昊陵遗址以粗线条笔法进行了勾勒,殿宇森森、长廊通幽、松柏苍郁、藤萝满径。尽管满园衰草,但仍然阻挡不了百姓祭祀的热潮。
宋代的诗人王义山,在《天问》一诗中赞颂了女娲补天的丰功伟烈:
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
王义山(1214年—1287年),字元高,号稼村,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富州(今江西丰城)人。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著有《稼村类稿》。
诗歌开头数句描绘了一种宇宙初开、万物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表达了对宇宙根本性质的认识,紧接着笔锋一转“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为女娲炼石补天的业绩称功颂德。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在他的《斋居感兴二十首》中,同样讴歌了伏羲的智慧和功标青史的伟业:
昆仑大无外,磅礴下深广。
阴阳无停机,寒暑互来往。
皇羲古神圣,妙契一俯仰。
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
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
珍重无极翁,为我重指掌。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曾任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位,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这首诗是朱熹所作的一组诗《斋居感兴二十首》其中的第一首。此诗集中笔墨赞颂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鸟兽之文,始作八卦。不用等着窥探出河图洛书的奥秘,人类文明的曙光已透过鸿蒙而普照大地,使人类文明渐渐明朗而发扬光大起来,成为被后世子孙永远颂德咏功的伟大英雄。
朱熹在《斋居感兴二十首》其十一《伏羲先天图诗》里,再次颂扬了伏羲震古烁今探索宇宙奥秘的功勋:
吾闻包牺氏,爰初辟乾坤。
乾行配天德,坤布协地文。
仰观玄浑周,一息万里奔。
俯察方仪静,隤然千古存。
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德门。
诗中首先点明伏羲是人类的开天之祖,是肇启人类文明的第一人。接着,诗人通过“仰观”和“俯察”,描绘了伏羲对宇宙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深刻思考。他观察到宇宙运行的规律,如同天之德行,地之纹理,既宏大又细腻。这种观察不仅限于自然现象,更深入到哲学层面,探讨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内在联系。伏羲功标青史,永驻中华各民族的心田。
“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德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朱熹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进而深入道德的探索。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应当坚持不懈,保持敬畏之心,深化对道德的理解和遵循。
在吟咏女娲庙的诗词里,北宋文学家彭汝砺的《女娲庙》值得一读:
高山婉转一千寻,百拜灵祠泪满襟。
今日几人能似帝,辛勤长有补天心。
彭汝砺(1042年—1095年),字器资,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中国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梅尧臣等文坛巨匠有过密切往来。彭汝砺以气节相尚,膺有士望,为宋朝一代直谏名臣。著《易义》《诗义》《诗文》共50卷,《鄱阳集》等。
这首诗描绘了对女娲庙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女娲补天精神的深刻反思。首句“高山婉转一千寻”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女娲庙所在之地的壮丽与神秘,仿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蜿蜒曲折,蕴含着无尽的历史与传说。接下来,“百拜灵祠泪满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女娲神灵的虔诚敬仰,以及在灵祠前深深的情感流露。泪水不仅代表了对女娲伟大功绩的感慨,也可能是对人类命运多舛的无奈与哀伤。
后两句“今日几人能似帝,辛勤长有补天心”,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出疑问:“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女娲一样,怀揣着为人类谋福利,不断努力改造世界的决心和毅力呢?”这里的“帝”既指女娲,也暗含了对理想领导者或英雄人物的期待。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女娲精神的珍贵与稀缺,同时也对现实世界中缺乏这种精神的现象表示了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女娲庙的景致描写和对女娲精神的颂扬,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当代社会中缺失这种精神的反思,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