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让劳务品牌成为促就业惠民生助发展的“金名片”
天水日报
2024年09月09日
秦州顾家米人 美好生活好帮手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余碧波
秦州藉河技工 技艺精湛闯四方
天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享有“羲皇故里”“陇上江南”美称。天水方言中把女人叫“米人”,顾家是天水“米人”与生俱来的优良传统美德,顾家米人是爱的使者,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是精心打造温馨家庭的服务者,她们让每个家庭都温暖而祥和。
“秦州顾家米人”是秦州区立足妇女劳动者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通过大力开展家政服务宣传、组织培训,精心打造培育的家政服务劳务品牌。该品牌从业人员因技能精湛、服务优良、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而闻名省内外。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化水平,秦州区紧盯母婴护理、养老护理、清洗保洁、厨嫂等市场紧缺用工需求,持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将培训合格人员推荐到北京及本地就业。每年向北京阳光家政、北京富平家政、北京青檬养老机构定向输送500人次,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在本地通过“960938”居家网络平台安置就业人员3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秦州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全区总人口70.41万人,富余劳动力16.5万人。
近年来,秦州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精心打造“秦州藉河技工”劳务品牌,全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经过努力,秦州藉河技工以“守诚信、苦钻研、技术精、讲奉献”的优秀品质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辖区内10多所技术学院、技工学校和数十家大中型企业为秦州藉河技工的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控操作、电工电子、模具制造、焊接技术、电子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运用等技能人才构成了秦州藉河技工的人才库,赢得全国各地用工单位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近年来,共组织开展技工技能培训2万余人,年输转量3万余人,创劳务收入12亿元。
清水康养师 您的健康守护人
麦积渭水技工 吃苦耐劳乐奉献
麦积区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穿城而过,因境内有麦积山石窟而得名。自三线建设以来,辖区内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众多。
“麦积渭水技工”在80年代初主要以泥瓦工、钢筋工等建筑工人为主,他们吃苦耐劳,远走他乡,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了奋斗的深深印记。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麦积区适时转变技能培训种类,大力培训发展电工、焊工、挖掘机等高需求的专业技能,努力提升“麦积渭水技工”特色劳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将劳务品牌做大做强,并不断建立完善劳务品牌体系,把提升“麦积渭水技工”劳务品牌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举措,通过集聚品牌效应、强化培训输转等方式,使“麦积渭水技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已累计向新疆、上海、浙江等地输送技工2万余人,月平均工资稳定在7000元,创劳务收入16亿元左右。
清水县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山水清秀、林木苍翠,厚载千年文脉。近年来,清水县紧盯全省“打造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机遇,聚力打造“黄河上游康养及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康养旅游和历史悠久的中医药资源等优势,打造康养福地,形成集医疗、养生、康复、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康养产业体系,使康养产业成为清水县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结合特色康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清水康养师”特色劳务品牌,康养保健主要培训艾灸、火罐、刮痧、推拿、中草药药疗等特色康复理疗师,为建成的50家“治未病—清水中医养生馆”储备实用技能人才;温泉康养主要依托清水温泉培训温泉康养、药浴疗养、汗蒸等12类技能人员。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训康养人才1.14万人,通过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促进了留守妇女、大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并稳定增收。
清水上邽电子装配工 小山村走出大技工
甘谷冀城缝纫工 巧手绘出新生活
甘谷古称“冀”,为中国县治肇始之地,自古就有商贸流通、纺织加工的良好基础。甘谷县坚持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产业的思路,通过发挥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带动服装鞋帽加工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打造激发“甘谷冀城缝纫工”品牌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区产业发展,如甘谷腾达实业、0938服饰有限公司、雅路人麻鞋编织有限公司已在省内宕昌、东乡、舟曲等20余个县区创办服装鞋帽生产企业70余家,甘谷已经逐步成为陇东南地区服装鞋帽加工生产集散地。
近年来,甘谷县对2000余人开展缝纫工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为品牌创建和产业发展储备了大量产业工人。甘谷县利用“甘谷冀城缝纫工”劳务品牌效应,进一步推动本地服装鞋帽产业发展升级,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县内经济进一步发展。品牌效应带动务工规模不断扩大,在江苏波司登制衣、江苏卿卿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劳务基地20余处,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从事服装加工、鞋面加工人员达1万余人,月平均工资5000元左右,年创劳务收入6亿元。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装配工已成为群众务工就业的新兴行业。清水县紧盯电子装配行业打造了“清水上邽电子装配工“劳务品牌,培训电烙铁、电子焊接、维修、PCB识图电子装配工及熟练运用电子焊接加工工艺流程、控制要点和各种电子元件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后输转江苏群光电子、吴江大智、杭州苏泊尔家电、海康威视、苏州华之杰电子、上海达丰电子等电子厂,年输转装配工1.8万余人,月平均工资6000元以上,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
张川伊香拉面师 香飘万里美名扬
甘谷雅路人编织工 古法工艺传承人
甘谷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在唐代已趋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手工缝制的麻鞋、草鞋等,是当地民间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湛而独树一帜。“甘谷雅路人编织工”劳务品牌依托甘谷麻鞋产业,带动钩、编、缝纫、电商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家庭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雅路人从2015年至2023年的8年时间,在全省累计培训钩、编、电商从业人员及缝纫工1.3万余人。
截至2023年,甘谷县麻鞋产业工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带动就业800余人。随着甘谷麻鞋产业的发展,产业工人的需求逐渐增加,县人社部门大力培育“甘谷雅路人编织工”劳务品牌,从输血和造血两方面培育产业工人,随着编织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甘谷县已发展成以钩、编为主的麻鞋编织业全国产业基地,“甘谷雅路人编织工”成为带动甘谷县乡村妇女就业增收的一张靓丽“名片”。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早期秦人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县,素有“陇上特色民族县”的美誉。
20世纪90年代,张家川县针对京、津、沪及中原地区清真餐饮业缺乏的现状,结合县域内民族餐饮从业人数多、餐饮特色明显的优势,提出了“发展餐饮业、致富一方人”的工作思路,把牛肉拉面作为张家川人创业的首选项目。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逐渐形成了“张川伊香拉面师”劳务品牌,真正实现了一碗面拉出大产业。“张川伊香拉面师”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天水市知名商标。目前,以“马艾萨牛肉面”为代表的拉面馆在全国共发展连锁店500多家,以牛肉面馆为主的餐饮业已覆盖全国,从事伊香拉面人员5.6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年创收36亿元以上,其中脱贫人口年创收6.9亿元。餐饮服务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60%以上,是群众增收的主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