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4年09月21日

我在伏羲庙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

——专访天水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复兴

天水日报      2024年09月2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视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作为深扎伏羲庙的文博人,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复兴有幸为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有关伏羲庙的讲解。时至今日,再次提及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心情,刘复兴的“兴奋与激动”依然溢于言表。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伏羲庙视察要担任讲解员的消息,我的心情首先是兴奋,因为这么多年来从未接到过这么高规格的接待,但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因为讲解的时间有限,而需要讲解的内容又非常厚重。”刘复兴告诉记者,虽然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心里还是没底啊。”
  “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我的思绪非常凌乱,因为紧张的心情达到了极点,但刚讲解没多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接连问了两个关于院内古树的问题。”刘复兴回忆说,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才让他紧张的心情得以缓解。
  一画开天,文明肇启,当文明的种子开始萌芽,草木也开始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繁盛。刘复兴说,一走进伏羲庙前院,习近平总书记就被院东的那株国槐吸引了。
  “看到伏羲庙前院那棵唐槐,习近平总书记问了关于唐槐的问题,当听到它有1300多年时,总书记笑了。”
  “而当习近平总书记回头看到院内参天的古柏时,又向我问了古柏的树龄及其保护情况。我回答说,前后院内原有古柏64株,因为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64个方位栽植,所以被天水老百姓称为‘卦柏’。院内现存的37株卦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树,树龄在500岁至1000岁不等。”刘复兴开心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古树保护得如此好,非常欣慰。
  穿过仪门,与习近平总书记一同进入伏羲庙中院后,刘复兴引导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参观了钟鼓楼、东西朝房等建筑。“看到不远处的碑廊,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颇为关注。于是我依据馆内石碑的遗存状况,介绍了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所立的‘新修太昊宫门坊记’。”刘复兴告诉记者,“新修太昊宫门坊记”碑的重要之处在于其清楚地记载了伏羲庙初创的时间为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
  一路边走边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伏羲庙内整体建筑及其保存、保护、修缮等情况都十分关注,每走到一处,都会详细进行了解。在得知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伏羲庙的保护、修缮从未停止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伏羲庙的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而令刘复兴“意想不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伏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有着深入研究,在太极殿内详细了解了伏羲的历史功绩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刘复兴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代青年文博人,他将勇担使命、奋发勇为,为深入推进伏羲文化的研究和遗产价值的保护阐释及天水文旅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