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长为:秦文化在发展中有延续,在进取中有开创
天水日报
2024年10月10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宫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先秦史、简帛学和国学的研究。在第三届秦文化论坛上,他作了题为《东寻西找:百年秦文化研究思考》的主旨发言。会议间歇,记者采访了这位成果丰硕的秦文化研究学者。
在宫长为看来,秦文化的研究历经了四个重要时期,1920年到1949年为初创期,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为发展期,1978年到2000年为转折期,近20年为繁荣期。在长期的考古发现中,随着秦人足迹的不断鲜明化,秦文化呈现出了“源于东方,扎根西方,东西结合,东西交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鲜明特征。也是因着源远流长,秦文化成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独特的典型性,这主要体现在,发展中有延续性,进取中有开创性。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秦襄公立国,到秦文公、秦穆公,到秦孝公再到秦始皇,秦人从西到东的进取中,一路改革、一路发展、一路创新,终于完成了无上霸业。
4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宫长为在历史文化研究之余,还奔走全国各地,致力于推动先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业界的主导下,秦文化论坛不断吸引了众多学者,逐渐发展为一个面向大众、深入人心的知识讲坛,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品牌性活动。
采访中,宫长为多次谈到了天水。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华民族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万年的文化史就应该从诞生于天水的伏羲女娲说起。秦文化的源头就是在天水西垂,最后能够走向东方、统一全国,其文化的延续性和开创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清水李崖遗址、张家川马家源等遗址的相继发掘和深入研究,天水在历史、考古、文化价值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构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提出,宫长为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宫长为说,先秦时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灿烂的中华文明,正是孕育并奠基于先秦时期。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对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采访的过程中,宫长为说话语速很快,但思路很清晰。他总结这次论坛和往届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秦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建设问题为引线,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在架构体成上,天水市社科联、宝鸡市社科联、陇南市社科联和天水师范学院“两省三联一院”,对文化的研究来说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言语之中,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与会学者、组织者的尊重和感激。
与秦文化的传承发展相比,采访的时间尽管很短暂,但从宫长为严谨而广博的谈话来看,这何尝不是一代又一代史家思想理念与治学态度的传承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