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卫 民
徐 卫 民:天水在秦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天水日报
2024年10月10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徐卫民,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地理的研究。在第三届秦文化论坛上,他作了题为《秦祭祀文明研究》的主旨发言。会期,记者利用短暂空档,对他进行了简要访谈。
访谈还是从他所熟悉的秦人祭祀说起。
徐卫民根据自身多年研究积累,阐述了秦人从诸侯国时起,就重视祭祀文明。他说,祭祀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诸侯国,还是一个国家,作为其政治中心的都城必然会成为天地祭祀、宗庙祭祀的集中地。秦还在诸侯国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对天地、对先祖的祭祀。徐卫民认为,这是秦人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也是对先祖的尊崇,更是要通过祭祀来还原历史的真实。
采访中,徐卫民进一步强调,秦文化继承周文化而来,在祭祀礼仪上,秦人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商周以来的礼制传统和祭祀文化,同时又有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祭祀文化的特点。其实,秦人的祭祀从礼县的西山遗址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祭天是周天子才能做的事情,而秦人作为一个刚立国的诸侯国就开始祭天,一方面可以说是礼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人一种远大的志向,它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局限在西部的小小诸侯国,它的心中有一个未完成的大业,那就是打回老家去。也是因为这种夙愿,秦人终于又从西打到了关中地区,并统一了全国。当然,它的祭祀文化也就从天水地区发展到了关中,到了雍城,到了栎阳,最后又到了咸阳,其中都有大量的祭祀遗址发现来佐证。这些考古资料实际上佐证了文献资料,对整个研究秦的祭祀文化,或研究它在中国祭祀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非常重要。
早在2005年的时候,徐卫民所在的西北大学和雍际春教授所在的天水师范学院合作,就秦文化的考古价值等进行过一次学术交流和研讨。这次论坛选择在天水,就是因为天水在秦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徐卫民再三强调,秦人是从东方而来,然后在天水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诸侯国,开创了作为一个国家建制的雏形。从它的颠沛流离,到成为诸侯国,到秦统一,用了将近600年的时间。而正是在天水的这一阶段,为后来的东进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考古发现,秦人在礼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甘谷县等地留下了大量鲜活的文化和生活足迹,并因为和戎人杂处,形成了尚武的习俗。所以说,探讨秦的文明,天水就是一个必须要讲到的地方。
访谈中,徐卫民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立足专业基础,推古及今,以秦人祭祀为切入点,极力探讨祭祀文明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他认为,半个世纪以来,秦文化的考古蓬勃发展,随着兵马俑、马家源等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秦文化的研究也处于黄金时代。作为一种本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对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密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具有丰富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