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怡 华
辛 怡 华: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基因
天水日报
2024年10月10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辛怡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在周秦考古、古文字学,特别是中国史前人口研究方面影响较大。本次论坛,他作了题为《犬丘、秦邑与西犬丘》的主旨发言。
采访一开始,记者非常好奇“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这一名称的由来。通过辛怡华的介绍才明白,作为地市级的考古研究机构,以“所”来命名,无疑是有开创性、前瞻性的,但更多是从当地考古需求着想的。从1988年的考古队更名至今,他们的研究一直秉承着走出去的目标,所以在陕西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在辛怡华看来,宝鸡和天水是分不开的。早在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两地就有很大关联。到了后来,秦人从宝鸡来到天水,最后秦文公东猎陈仓又从天水来到了宝鸡,所以两地之间的渊源颇深。纵观历史的发展,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周,下接汉。从国家制度方面讲,如郡县制。文字也是秦人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这些举措,也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秦所实行的郡县制,一直沿用近2000年之久,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极大作用,所以毫无疑问,秦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根和基因。
来到天水,自然离不开谈伏羲。辛怡华认为,文王演周易大概就是3000年前,而伏羲8000年前就开始画八卦,这在一般人看来是谣传。但是,这一传说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佐证。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2014年,持续了5年多的时间。其中一件出土的彩陶壶颈部就发现了一种卦符,这个卦符为六爻卦——雷地豫,意思就是如果天子见诸侯,就可以建国,如果征战讨伐四方,就可以胜利。桥头遗址中的纹饰直接以阴阳爻的形式出现,与流传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完全一致。这一发现,为研究钱塘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东南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伏羲画八卦提供了有力佐证。
因着对考古的热爱和执着,辛怡华先后参与了宝鸡及周边地区众多文物遗址特别是西周早期墓葬的发掘。这次大会的主旨发言,他的“秦人先祖两次大规模的西迁,东进宝鸡建秦邑”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赞赏。其实,这只是辛怡华学术的冰山一角。从他被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授予2005年度宝鸡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到论著《商周金文编——宝鸡出土青铜器铭文集成》《秦人崛起》成为业界的典范,再到《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因语言简朴、讲述生动、角度新颖而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度好书和2023年1月“党建好书”书单,辛怡华一直在为先秦文化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因为伏羲,因为八卦,更因为伏羲庙,天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我们既可以在这里看到来路,更能看到去路。这是辛怡华的感慨,但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秦文化研究者的感慨和希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