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秦文化论坛——
专家这样说
天水日报
2024年10月17日
9月27日至28日,由天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陇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秦文化论坛在天水师范学院盛大开坛。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赵逵夫等60余位专家、学人,围绕千年文明华章,开启了一场关于秦文化的历史碰撞。
论坛间隙,部分秦文化专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现予以编发,以飨读者。
侯 红 伟 天水开秦文化论坛,是对秦文化最好的致敬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侯红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在第三届秦文化论坛上,侯红伟以《秦人出土车辆的几个问题》为题,向与会专家分享了他扎根毛家坪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成果,他对秦文化的见解和对天水地区秦文化资源的珍视,引发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其实,这并不是记者第一见到侯红伟了,早在2019年,因着毛家坪遗址获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就曾采访过他。彼时的他,因着毛家坪晋升“国保”这一消息,显得意气风发。
侯红伟自2004年起便扎根于天水,致力于秦文化研究的考古研究,因此,对这片土地他有着深厚的情感。采访时,他的话语中始终透露着对秦文化资源的自豪与敬畏:“天水是研究秦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我们在这里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是的,从清水李崖遗址到甘谷毛家坪遗址,再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地,侯红伟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事们,在渭河两岸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每一项发现都是对秦文化历史的一次深刻解读。
侯红伟特别提到了李崖遗址的重要性,“这里出土的带有商代风格的陶器,不仅证实了秦人与商人的密切关系,更为秦人东来说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这一发现,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关于秦人来源的学术争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地,出土了大量惊人的豪华车辆、黄金装饰品、异域玻璃……它们不仅震惊了中国考古界,也一再刷新着人们对先秦民族史的认识。“这些‘奢侈品’,不仅展示了秦与西戎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体现了秦对西戎政策的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毛家坪遗址的发掘,更是一项壮举。“毛家坪遗址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将秦文化考古延伸到西周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说,毛家坪遗址的发掘,为渭河上游地区从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的秦文化建立了完整的文化序列。”侯红伟认为,天水地区这些秦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为研究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谈到天水地区秦文化资源的利用时,侯红伟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首先,要打造一支属于天水本土的秦文化研究队伍,这支队伍要精于业务、长于实践,更要囊括考古、历史、文献、文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其次,要建立遗址公园,通过公园将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更好地向公众进行展示,以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最后,要整合各方面人力资源,建立一个集中的研究基地,“这将有利于秦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发掘”。
侯红伟对此次在天水举办的秦文化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交流互鉴的机会,更是将秦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天水开秦文化论坛,名副其实。”侯红伟自豪地说,因为天水本身就是秦人的发起之地,秦的兴起之地,在这片土地上召开秦文化论坛,无疑是对秦文化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