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4年10月28日

兜牢民生底线 绘就幸福底色

——我市大力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侧记

天水日报      2024年10月28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马仓仓
  10月22日,秦州区石马坪街道藉河南路第二社区居民魏满德家里言笑晏晏,石马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罗国英和南二社区党委书记李宏波正带着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低保户魏满德进行月访,询问了解他近期的生活情况和病情恢复状况。
  54岁的魏满德曾是家庭的顶梁柱,但7年前不幸患心梗让他失去了劳动能力。妻子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高昂的手术费和孩子的学费,生活一度陷入困窘。正当他们为生活发愁时,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及时送上的政策资助,如同一束暖光,重新照亮了他的生活。
  “当时做手术花了7万多元,虽然医保报了大半,但剩余部分对我们家来说还是难题。”魏满德回忆说,“街道社区得知情况后,马上帮我申请了临时救助和大病救助,解了燃眉之急。这几年,只要有相关政策,他们都会帮我申请,每年会有800元至4000元不等的金额,至今大约领了3万多元,而且逢年过节还会送些米面粮油等慰问品,真是太暖心了,也确实帮了我家的大忙。”
  在石马坪街道,像这样的温情故事并不罕见。55岁的刘庆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父母去世后,他的生活陷入困境,在社区和街道的全力帮助下,现如今他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有事打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都会过来给我及时处理,而且每月会有4次固定服务,上门帮我全面清洗打扫、整理房间、检查身体、购置日常用品等,一个月还有980元的特困供养金,过日子没问题,已经很不错了。”刘庆脸上挂满笑容,显露出乐观和满足。
  兜底线、保民生,石马坪街道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入户调查、核实家庭收入等措施,加强动态管理,严格审核程序,持续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全力做好特困人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的救助工作。
  “我们严格落实对重残、重病低保户以及特困供养户的月访制度,及时掌握他们的基本生活情况、健康状况。及时调处监护人与供养人之间因财产管理、日常照料产生的矛盾纠纷,融洽双方关系。同时,对有重大支出的困难户,及时协助申请、办理救助政策,确保群众正常生活,提升困难群众生活‘温度’。”罗国英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构建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推动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97494户290739人,特困供养对象10222户10611人,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62711人次,已发放救助补助资金11.95亿元。越织越密的民生保障网,正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托起生活底线,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