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苍茫大地致敬之作
——读马步升散文集《此致敬礼》
天水日报
2024年11月01日

《此致敬礼》是作家马步升的散文集,静心捧读,真是又“烧脑”又享受。
这本书是马步升行与思之结晶,忧患与思辨之记录,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向苍茫大地致敬之作。书分五章:《浮光掠影》《苍天大地》《冷语热心》《风走流云》《你侬我侬》。不同于一般文集的分辑编排,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篇文章,每篇文章四万多字,体量大、格局大,情怀和意境也很深阔。
灯下看他纵横穿行于文学、哲学、宗教、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下笔缜密、文思幽深,我都需要提一口气紧跟思维的节奏。每读至他以轻松笔调,调侃语气指向精辟之解、明晰之思,那一剑封喉的犀利、百步穿杨的精确,又令我如沐春风,心间刹那鼓乐齐鸣。
真是太享受了!
优秀的作家,总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马步升充满真情实感的笔触之下,是深沉的精神内涵。他于叙述中顺势而发的哲理性“金句”,光点灿灿,意味横生。而他涉及历史文化、生活日常、生态生命的思考,辩证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狂热与清醒、智慧与平庸、死亡与新生、渺小与伟大、瞬间与永恒……笔力沉雄,冷峻潇洒。
《苍天大地》第二节中,作者谈人之成长处世、精神安顿,借“一年三百六十斋,一日不斋事如麻”的隐士,指出“没有单一的社会,没有单一的人生,遁入空门也做不到遗世独立”“雅俗共赏是日常人生的最高境界”。第四节中,他以借代——“在最寒冷的时候,他们说着最温暖的话,但他们连一支火柴的温暖都不会给你;在最脏乱差的地方,他们说着最干净的话,但他们连弯腰捡拾一片废纸的善事都不会做”,一语道破“口头道德家”的虚伪,直击人性的弱点。在《浮光掠影》一章开篇即提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是一部个体眼中世界的缩小史,和一部个体心灵边界的扩张史。”这种马氏“心理相对论”,以思辨的光芒,令读者对人生经历中的许多困惑豁然开朗。
在书里,我们能领受到马步升非凡的智慧之光。这种智慧,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生命中的精神风骨与现实之间的激发。他撇去“甜媚轻飘、琐细优雅”的风花雪月的抒写,选择以个体之思穿透历史、汇聚古今、吐纳万里,以文字承载凝重的社会现实,这无疑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才思。
这种智慧和风骨,来自他的生活实践。在这个“读书人自己摇动自己的书桌,乃至直接掀翻书桌,不顾一切,赤膊冲上名利场”的浮华时代(《苍天大地》第七节),他对“荒原情有独钟”“生命中有一种天生的荒原感”。一年当中,他有半年时间在外游历,即便在家也常常流连旷野,“常对着旷野发呆,其时,也心中无所思,亦无须思……面对自然万物,唯有望物忘我,侥幸得其润泽而已”(《风走流云》第六节)。这种甘于宁静、甘于淡泊,及时确立自己的视域,重视“内美”的自我修养,为他的文章塑造了智慧的内核,带来哲学的超越,一种大气高贵的人文精神煊然生辉。
智慧和思辨,为文章带来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书中那“底层人格”身居高位的“小大人”,那“坐拥金银、内心卑怯”的“富穷人”;那被人类蒙在眼前永不摘下的“蒙眼布”,那“明知道自己不能在树下乘凉,依然要顶风冒雨种树,明知道叫醒梦中人会挨打,还是要坚持把危楼中的人拽出来”的理想主义者……无不饱含着作者的睿智思考,令人警醒自省,从而做出重建人格的努力。
这是为文者的道义所在,力量所在,也是文人的风骨所在。
(《此致敬礼》马步升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