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态 共筑天水绿色未来
天水日报
2024年11月04日
美丽城市,生态优先。如何加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古韵浓郁、山清水秀、时尚灵动、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为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打好基础,天水在探索中找到了出路——2021年6月,天水市获得了2021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资格。自此,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针对“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提出了适应本地特点的“山、城、河”立体统筹生态建设的海绵城市系统化技术体系。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柴琪 张文都
日前,我市根据《天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谋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84个,总投资40.21亿元,全力推动实现“+海绵”建设模式,吹响了打造西北河谷地貌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嘹亮号角。
金秋时节,记者随同天水市生态环境局工作组前往麦积区元龙镇对渭河水质取样监测时看到,略显浑浊的渭河沿着宽阔的河床奔涌流淌,奔腾的河水一幅气势如虹的景象。工作组人员站在元龙大桥上,用绳索吊着水桶采集了水样。
“水污染防治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对提升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王晓娟说,我市每月开展水环境质量形势分析,对全市水环境质量开展预警通报,指导存在水环境质量超标、重点工作任务滞后的责任县区及时开展排查分析超标原因并加快整改,确保全市水生态环境安全。
据了解,今年1至9月,全市17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均达标,其中11个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要求,已开展监测千吨万人级以上水源地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达标率100%;完成整治的2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科科长王文武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持续以巩固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推进劣V类水体歼灭战、饮用水安全保障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的重点任务落实,深入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和环保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切实防范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全市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近几年,我市强化燃煤污染治理,总投资3亿多元实施燃煤锅炉淘汰及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目前,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经开区已完成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同时积极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秦州区、麦积区排查建成区内散煤取暖用户1700余户,正在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有序解决散煤污染问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多年来,特别是聚焦天水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天水市以“山”为引,以“城”为主,以“河”作注,全景展现天水“山、城、河”立体统筹生态建设的成果,生动诠释天水在打造“会呼吸”的生态之城方面所作的努力。
“我们通过‘山、城、河’立体统筹生态建设的示范技术体系,结合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建设理念,解决了山洪影响城市水安全,在保持生态基流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存蓄和回用,提高雨水利用率及防洪排涝能力。”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焦川说,随着一批海绵型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居住小区的改造完成,对提高天水城市品质、增加城市韧性、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民生福祉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近年来,天水市着力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示范性,特别是精心打造的秦州区西十里、天水师范学院、岷山厂、麦积区马跑泉公园4个重点建设片区,既优化了城市功能,又打造了生态天水品牌,通过系统提升改造,现已初步形成连片示范效应。
海绵学校、海绵道路、海绵小区……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和加速推进,天水市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构建起了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天水,正逐步打造“收放自如会呼吸”的城市肌理,让市民尽享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