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4年11月09日

他们,行走在文物普查的田野间

——聚焦天水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天水日报      2024年11月09日     






  中华文明从汩汩泉涌汇聚成潺潺细流,再从滔滔江河奔涌为汪洋大海,滋养了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祖祖辈辈,也在时空的记忆里留下了一朵朵如晶莹浪花的文物。往事越千年,每一件文物都有其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于是,为全面掌握那些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物资源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时隔16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幕徐徐拉开……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过几个16年。对于历经沧桑的文物来说,或许是一秒,也可能是永恒。也正因为此,记录才格外有价值。在这片有着8000年文化史的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勤于调查者,勇于记录者,生生不息。
  于是,无数普查员应运而生,他们入深山、穿沟壑、越陡峭,不惧烈日灼热,不怕坎坷泥泞、蚊虫叮咬,行走在文物普查的田野间,以脚步丈量着大地、以双手触摸着历史……其中,就包括我市近百位“四普”队员。
天水“四普”走在全省前列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物资源丰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共认定登记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781处,数量居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在秦州,点缀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基因,散发着历史的芬芳。
  按照国家要求,“四普”工作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那么,如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天水落地落实?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条时间线,生动勾勒出天水如何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普查机构、强化协同联动——
  2023年10月,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市文旅局向市政府汇报申请普查经费的同时,督促县区同步争取经费。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落实到位普查经费75万元。
  4月15日,天水市率先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天水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安排部署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工作。
  5月14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天水市普查试点启动暨文物实地调查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武山县举行。
  5月31日,天水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市级实地调查启动。
  ……
  截至目前,全市已普查完成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71%。市普查办负责人受访时说,“四普”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家的干劲也相当足。目前,据省“四普”办技术指导专家组实地检查时反馈,我市的普查基础资料,较为真实、规范。
  谋定而后动,行稳方能致远。正是因为我市“四普”工作前期准备充分、有效,正式进入实地普查阶段时才能够稳步推进,走在全省前列。
跋山涉水摸清文物家底
  11月5日,天刚蒙蒙亮,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王莹便如往常一般,习惯性地打开文物普查工作群,确认当天的普查任务。不赖床、不拖沓,简单洗漱后,她便迎着和煦的阳光前往预定集合点,与其他队员会合。
  “我们今天的普查任务是对桦林镇的3处文物点和1处新线索进行现场复核认定,大家一定要做好数据记录,确保信息科学准确。需要提醒的是,目的地在海拔近3000米的桦林山,大家注意安全。现在出发。”随着武山县“四普”工作队队长裴应东的一声令下,普查队员们迅速拿上各种工具,穿上印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字样的马甲就出发了。
  “这个线索‘三普’时并未发现,后来通过查阅1982年县委党史办编的党史资料、原县志办负责人包永庄编的《郭化如烈士传记》及天水党史办编的《天水党史》等资料,我们了解到这一线索,秉承着‘应查尽查、应普尽普’的理念,我们决定去桦林镇寻找这处可能存在的红色革命文物点。”裴应东对记者说。
  桦林镇,普查队员们并不陌生,因为近三个星期他们都在这里往返,真正陌生的是桦林山,但队员们并不惧怕它的高度,反倒是互相交流着文物信息、路线规划等内容,气氛轻松而融洽。
  到达桦林镇,与桦林镇政府安排的向导、镇执法队队长张晓斌会合后,大家便由他带领着,前往地势险要、地形隐蔽的桦林山。终于,用3个小时的攀爬征服了桦林山后,普查队找到了陇渭工委委员、军事部长郭化如曾经率领武装组织的宿营地——陇渭工委桦林山活动旧址。
  此时,找到新的文物点的喜悦,早已掩盖了爬山过程中的艰辛。普查队员们熟门熟路操作着无人机、数码相机、RTK测量仪、数据终端等设备,进行采集、拍照、测量、绘图和录入……
  “为了一处可能存在的遗址,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是否值得?”武山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裴应东给了记者答案。“‘四普’不仅是一次对历史文物的全面梳理,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探寻。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中,我们将见证武山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样。每一项普查成果,都是对这座千年古城文化底蕴的一次生动展现,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将成为武山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增添新的光彩。”
  对于“00后新兵”王莹来说,参与“四普”是一次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我是第一次下乡采集文物信息,从来没想过环境这么艰苦。自‘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为详细完成文物资料的采集、复核、拍照、绘图、录入,我们普查队员背着沉重的设备,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前行是很寻常的事。为了到达一个可能的文物遗址点,我们更会穿越荆棘丛生的山林,忍受蚊虫的叮咬和烈日的暴晒,徒步数小时。有次普查时,我们还碰到一条直径两指宽的蛇在草地上晒太阳,它团成圆盘,大约有草帽那么大呢……”王莹感慨道,普查纵然辛苦,可这一过程却让她真正了解到“四普”摸清文物家底的意义。
  夕阳渐落,回到办公室已是傍晚时分。普查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标本整理、拍照记录等内业整理工作中,直至完成当天的全部任务。
  迎着朝阳出发,踏着落日的余晖归来,这是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省级试点县,武山县文物普查工作中寻常的一天,也是我市普查队员们长时间工作的缩影。
新老共走“四普”路
  1位60后,1位70后,3位90后,两男三女组成了清水县“四普”工作队。除了刘家兴与另一位60后队员,都是文物新人。
  工作30多年,曾全程参与“三普”的清水县文保中心主任、清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刘家兴深知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我们清水县的文物点大多散落山野间、深林里,每个乡镇都有文物点分布。这些文物点,如同一扇扇尘封的窗口,掩藏着这片土地辉煌的历史文明。”刘家兴介绍说,轩辕故里清水县是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乡,这里史前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更有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魏晋古城”和“非子封邑”的李崖遗址,“透过触摸每一处文物,你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传承未曾有过断代,这是非常令人感慨的……”言语中,刘家兴的语气非常坚定,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
  “在文博行业这些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清水文物人才梯队建设。幸亏‘四普’来了。对他们,我就一个要求,必须将每个村、每个文物点都走一遍。”刘家兴对记者说。
  虽严格要求队员们必须“不放过每一个村庄”,但面对这支女队员占多数的“娘子军”,刘家兴还是以身作则,挑起了“四普”大梁。
  “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的6个多月,他在不停地爬堡子、爬山中,在和村干部翻过接近45°的山去寻找宋墓中,耐心地教导年轻队员们如何辨别文物的年代、特征和价值;如何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每一处文物;如何讲清楚“四普”的意义;如何记录村民的口述资料……
  正是这种“以老带新、以学带训、以干代训”的方式,有效地锻造出一支优秀的文保队伍,他们共同在“四普”工作中挥洒汗水,不畏艰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勇挑重担。
  “专人记录,专人测量、拍摄、定位,专人填写数据、内业绘图。人员虽少,但因为分工明确,我们县的‘四普’也可以说是干得风生水起。”刘家兴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清水县的207处文物点,已普查完成124处。
  “如果不是‘四普’,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把清水15个镇、3个乡都走一遍。”于去年加入清水县文旅系统的年轻队员张群,除之前偶尔听过“三普”的新闻报道外,对文物普查十分陌生。于她而言,此次参加“四普”是真切感受清水县文物地域特征,更是深刻理解“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刘家兴看来,年轻同志的加入,不仅为普查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更让这份工作充满青春的气息。“有了他们的加入,文物普查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记录,而是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刘家兴笑着说。
守护天水大地上的文明珍宝
  作为麦积区连续两次参加全国文物普查的文博人,麦积区博物馆副馆长、麦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副队长丁文俊回忆起“三普”的经历,感触颇深。这感触,主要源于他“三普”时的两个遗憾。
  在丁文俊看来,“三普”限于当时的技术及经济条件,所采集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当时没有航拍设备,不少建筑都缺少俯视图,没有俯视图会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可以说,受当时设备、技术、业务水平及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三普’部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据还需要再一次完善,这让人每每想起都有些遗憾。”
  普查工作中,获取文物的经纬度和高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四普”对于勘查数据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我们现在主要使用手持北斗定位数据采集终端,RTK两种设备测量点位的经纬度坐标,以及高程等信息。‘四普’还使用了无人机及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能够记录真实、完整的文物现状信息。”丁文俊表示,“此外,‘四普’还要求更多细节照片,让文物信息更加完善,就像是对文物的全面‘体检’,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文物,从而更好地进行保护。”
  提到保护,也就引出了丁文俊的第二个遗憾。“15年前,我去中滩镇赵崖村普查时,事先了解到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石造像塔,就是1988年出土于这个村的一个古寺庙遗址上,据说当时一起出土了三件石造像塔。”丁文俊边回忆边说:“这次能够再到石造像塔出土的地方去普查,对我而言是怀着期待去的——真心希望有缘遇见同批出土的那个石造像。”
  27岁的普查队员魏子涵给记者回忆起普查队再次走进赵崖村时的故事。“一进村,丁队长就给村干部详细讲述了发生在15年前的事。让我们高兴的是,那件尘封已久的石造像塔,居然出现在了村民近期发现的一座小的造像塔内,这可是意外收获啊!”
  魏子涵的讲述,让三件文物的“团聚”在记者眼前逐渐清晰起来。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丁文俊及麦积区博物馆馆长、普查队员们来到赵崖村,在镇村两级干部的见证下,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将那件石造像塔永久收藏到了麦积区博物馆。“当珍贵的石造像塔运送到博物馆的那一刻,我的心才放了下来。15年的遗憾,在那一刻终于得以弥补!”
  前辈的一举一动,总会在特殊的时间轴上,影响年轻人。魏子涵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懵懂中坚定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信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博专业出身的我,虽然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并未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实践,这次的普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物的珍贵和田野工作的艰辛与乐趣。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才能不负肩上的责任,为‘四普’和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丁文俊看来,或许,这就是国家进行文物普查的意义。不仅培养了文物新人对待文物的细心、专注力和吃苦耐劳的耐受力,更是对天水文化遗产的厚度、广度和深度的一个了解、宣传与研究的机会。
  秋收已过,冬雪未至,此时正是野外调查的黄金时段。相信,天水大地上的文明珍宝,也定会在这些一往无前的文物普查工作者的丈量记录中,描绘出新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