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天水日报
2024年11月29日
吕晓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深入研判新的时代使命,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坚定的文化自信、深远的战略考量,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原创性思想内容体系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崭新高度。
在理论构建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宝库。一是将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与国家发展根基的战略高度。“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强调文化在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关键意义,使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从文化视角剖析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二是“两个结合”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宽广的历史视野再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变成客观物质力量拓宽了实践道路。三是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确保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
在价值引领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征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指引。一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强调文化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创造、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无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心声、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二是精准提炼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其时代生命力与民族精神内涵。通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道德规范有机融合。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成为民众日常行为准则与社会风尚塑造的核心力量。
在文化传承角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是鼓励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代科技与审美需求,赋予古老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无论是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出圈,还是各地传统节日庆典的创新举办,亦或是古籍数字化工程的大力推进,都彰显出对传统文化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的实践路径探索。这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使其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二是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使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追求相契合,重塑社会道德风尚,为全社会提供明确的价值坐标与行为准则,在多元文化思潮的交融碰撞中坚守住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
在文化传播方面,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智慧。一是提出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依循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光明道路。它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也不是其他国家的“再版”,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二是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多元文化交流格局。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的原则,打破文化隔阂与偏见,促进各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设立等,中国文化得以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与此同时,也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多方面的原创性贡献,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正引领着中华民族在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也为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与繁荣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系天水市委党校生态与文化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