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4年12月04日

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

千年农都展新颜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04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黄虹 王琴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渭河冲积出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是最早的天府之国。而这一切的起源,都离不开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后稷。
  咸阳市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关中粮仓”之称。据《诗经·生民》《史记·周本纪》记载,四千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新的辉煌,后稷也被后人奉为农神、谷神、稷神。
  11月22日,“渭河行”全媒体采访团来到武功县,在中国农都,聆听千年农耕文明的回响。
  武功不大,总面积仅400平方公里。但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小麦良种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妥妥的农业大县。
  很多年前,每当关中麦黄时,就会有一群人像候鸟般从定西、陇东、天水一带涌向关中平原赶场割麦,养家糊口,他们就是关中人口中的“甘肃麦客”,能吃苦的甘肃人和热情的陕西人也因此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
  随着时代的更迭,科技的进步,“老麦客”已成为历史,但“新麦客”应运而生,比如无人机作业、机械化收割、全自动磨粉……
  武功秦牛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试验田里正在举办一场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县农机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讲解,学员们从起飞、悬停、飞行到喷洒农药,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学习、反复练习。具有高效、精准、节省人力物力优势的植保无人机是大田施肥、喷药作业的“一把好手”,也是武功种粮大户们的“心头好”。
  全自动磨粉机高速运转,经多道工序后,一粒粒小麦变为雪白的面粉;面粉经过加工又变成湿挂面被机械挂起,待烘干、切条、包装后,一包包挂面制作完成,最后又由机器人码垛装箱……在陕西金沙河面业生产车间里,一粒麦子的“变身”科技感满满。
  “车间全部实行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主要生产面粉、挂面和玉米等农副产品,目前已达到日加工小麦3000吨、玉米500吨,日产挂面600吨。”陕西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宋子豪介绍。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2019年,陕西金沙河面业签约入驻武功县,为何落户武功县?宋子豪说,一方面,武功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原粮品质好,交通区位优势显著,企业重点布局辐射西北市场;另一方面,武功县毗邻杨凌、周至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搭建了完善的“产学研”平台,可以为小麦种子、生产科技研发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对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
位于武功古城东门的教稼台,相传就是后稷教民农耕的地方,谷神后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领讲农学的老师,这里便成为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所农学院所。
四千年后,“后稷学堂”依然开讲,讲师变成了专家教授、农技人员、“田秀才”“土专家”,通过抖音号、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普及先进实用的种养殖技术、惠农政策,使更多的群众掌握农业生产新技能。
“依托毗邻杨凌的区位优势和‘科技在杨凌、示范在武功、受益在群众’的思路,武功不断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合作,实现科研在高校,成果转化在武功。”武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伟刚介绍,武功县不断探索地方与高校“牵手”、产业与科研“结缘”的“校县合作”模式,在产业项目发展、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建了300亩小麦(玉米)育种试验基地,1100平方米的后稷学堂培养高素质农民和8所产学研教学实训基地;开展粮食集成技术示范、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小麦良种繁育、农业机械研发等科研成果转化,让高校“最强大脑”参与顶层设计,带动武功县的小麦品种转型迭代。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
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开始,来自西北及关中各地的农人依然会聚集到武功教稼台附近的河滩上,举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集会——河滩会,祭农神、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换。
在后稷像的注视下,渭河北岸这座千年农都,孕育了辉煌的农耕文明,现代农业又在这里绽放出新的光芒。
  陕西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