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4年12月07日

重究天人关系,再述君子之道

——徐兆寿新作《天地生君子》读后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07日     

  近日,徐兆寿新书《天地生君子》问世,将与君子相关的话题重新引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大有将此话题推向新的高度和热度的趋势。在上海举办的“寻找君子”——徐兆寿《天地生君子》分享会上,作者谈到自己写作本书的初心和目的时说:“仔细一想,当今社会已经很难找到符合君子形象的人了,尽管存在但也是凤毛麟角。”这足以见得,徐兆寿写作《天地生君子》是有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思考,他试图重新将古代的君子之道树立于当下,以引导人们的伦理道德、人格理想朝着君子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一个文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为人生而艺术”创作观的一次伟大实践。
  《天地生君子》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君子之道,但作者并未直接进入,而是先从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讲起。作者为何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易经》大道、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理解君子之道的基础,或者从本质上说,只有理解了天地的大道,才能理解君子之道。自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确立家庭婚姻、时间历法,中国人的天人关系便确立了下来。后世经周文王、孔子、老子、司马迁、董仲舒等人的发展,儒释道的融合,天人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早已深深地渗透在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当中。但自五四以降,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思想的涌入,使中国人长久地浸淫在西方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欧美中心主义之中,中国古老的智慧和传统渐渐地被遮蔽。当今中国正在提倡文化自信和文明复兴,但文化何以自信,文明何以复兴,其实都指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君子之道存在着一个方法和实践的逻辑关系。徐兆寿认为,“道法自然和中庸之道是礼教之道和君子之道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反过来讲,礼教之道和君子之道是道法自然和中庸之道的实践结果”,这是塑造一个君子和崇尚君子文化社会的内生逻辑。其实“天地生君子”作为本书的书名已经告诉我们,作为大写的人需头顶天空,脚踩大地,顺应天地的规律,才能真正触及作为君子的人格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将这一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道法自然”,这是当下重提君子之道所需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本书的第二章《君子生君子》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论。从字面意思来说,君子可以用君子的形象和行为影响他人成为君子,最终达到人人皆为君子的理想社会。但成为君子不应该只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更应提供形而下的方法论。在《天地生君子》中,作者便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方法论。从宏观纬度来看,君子法天、法地、法自然、法圣人,法无常法,还要修身、重礼,持中庸之道。即君子应该遵循天地和自然的规律,应该向圣人学习,向无常法学习,并且还要重视修行、重视礼仪,采取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从微观路径来看,徐兆寿在书中通过对《道德经》《易经》《论语》等传统经典的阐释,梅兰竹菊四君子品格的生动举例,孔子、周公、司马迁、王阳明等圣人君子形象的描摹,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勾勒出了君子谱系和君子形象,难能可贵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君子人格理想的现实路径和实践方法。如果我们可以按照传统经典去思考,以梅兰竹菊的品格去修身,以圣人和君子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自己,便会愈发地接近君子。作者在书中说:“只要追求美德且具有公心的人都是君子。”说明他所认为的君子并非一个僵死的概念,而是一个灵活的概念,这很好地破除了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条条框框。君子并不是指完美无缺的人,只要他能够去掉自我,以集体利益和天下利益为重的人,都可以划入君子概念的范畴。作者在书中倡导的“白天济世,晚上修身”更是成为君子的最直接简单的行动方法,其中既蕴含着阴阳五行的自然之道,又有新儒学将诸子百家取长补短的融合精神。这是作者为当今社会总结的成为君子的法则。但想要真正践行却并非易事,还需人们在世俗社会中不断修行。
  今天重新研究天人关系,就是再一次让人们重新认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重新确立人的位置。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君子之道才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司马迁写作《史记》提出的一个明确任务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关系早已确立,融入了后世的百姓生活当中。但随着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张的理学兴起,将天道置于一个更高的位置,人道逐渐被压抑。但近百年以来的天人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人道开始张扬,天道开始式微。徐兆寿在书中写道:“今天为什么要重新讲天人关系,就是重新来讲人与天地的一个伦理关系,重新确定人行为的尺规。”“尺规”意味着我们做人做事都要讲尺度、讲规矩。这种“尺规”一旦深入人心,人与社会的运行将变得有章可循,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将变得更加和谐。作者在《天地生君子》的最后一章《重究天人之道》中,试图重新确立天人关系,以指导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为君子之道的确立和持续性发展提供一种内生的自然动力。君子之道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需要一个崇尚君子文化的社会土壤。天人关系的重新确立,能够让人们再次感知到头顶存在着的“理式”意义上的天道。唯有如此,人才能自降一格,对自然和天地多一份敬畏之心。这种从道德层面和心理内部给人的思想行为形成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远胜于外部所设置的各项条律规约,从而达到正人心的终极目的。可以说,作者紧随司马迁的步伐,再一次重新确立天人关系,并且摈弃二元对立的思维重新看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为我们打开了构建君子之道的新视野。
  而《天地生君子》的形式与内容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该书对于“君子之道”的阐释,并没有选择“正面强攻式”的平铺直叙,而是以一种情景式的讲课形式娓娓道来。事实上,此书就是根据徐兆寿讲课时的录音整理而来,它保留了最原始的讲课情景,延续了作者在《西行悟道》《补天:雍州正传》《斯文凉州》中论语式的对话风格,深入浅出地叙述天地的大道。通过与嘉宾和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使真理愈辩愈明,最终抵达哲学的至真之境。从阅读的感受来说,正是因为有了作者与学生问答情景的还原,使本书的整体叙述有了停顿感和间歇感,读者有了思考和消化的时间,所产生的叙事节奏和叙事韵律非常符合道的终极意义。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上善若水,是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作者的讲述正如潺潺流水一般,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君子之道化于人间。这足以说明作者本人就具有高尚的君子之风,同时又选择了一种符合传道基本规律的讲述形式,论述君子之道。这也是本书对道法自然的一次实践。
  毋庸讳言,《天地生君子》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就是将个体塑造成为君子,将社会塑造成为崇尚君子文化的社会。这对重新拨正人心,提倡礼乐教化,树立高尚人格,以及建立一个道德至上、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
  书名:《天地生君子》
作者:徐兆寿 著
出版:读者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