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4年12月14日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媒体发展的宏伟使命

——访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会议11月中旬在天水举办期间,记者有幸采访了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天策,他就媒体融合、网络新媒体发展以及地方级媒体的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网络与新媒体等领域研究,至今在新闻教育工作上已有20多个年头的董天策,在媒体融合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
  董天策说,汹涌澎湃的媒体融合浪潮,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媒体人成为融合型人才,成为全媒体记者,拿笔能写,扛机能拍,出镜能播,新闻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一个人很难成为这样的全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靠具有媒体融合素养而又各有专长的群体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媒体融合的有效运作。其次,媒体融合更大层面上,意味着组织架构的融合。机构融合过后,原先从事传统报业与传统广电的人员首先要在新闻采编观念、新闻采集过程等方面,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然后在相互协作中树立用户观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去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
  采访中,董天策也谈到了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一是门户网站阶段,以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为代表;二是社交媒体阶段,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三是智能传播阶段,以今日头条、视频传播为代表。门户网站产生了网络新闻,海量信息令人耳目一新,但传受关系并未改变,所以门户网站又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社交媒体的变化使用户生产内容成为常态,原来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内容生产变成所有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加上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立体化网状传播。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而建立的技术平台虽然不生产内容,却掌握了汇聚所有内容而向用户精准分发的信息渠道,日益成为用户接触媒体、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把新媒体传播推进到智能传播阶段,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权威声音虽依然存在,却被逐渐稀释。”董天策补充说:“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无法掌控,也让网络舆情在当下时有发生。当然,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它既能监督社会,也可能引发网络暴力,这就使得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媒体发展的宏伟使命。”
  谈及地方级媒体如何在新闻领域突围,多次担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的董天策目光深远。“地市级媒体面临资源有限和采编能力有待提升的双重困境,特色内容是其破局的关键牌。就天水媒体而言,广大从业者应深耕本土特色,提前精心策划,像雕琢美玉般对待每一个新闻题材,在采编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唯有如此,方能在省级乃至全国新闻奖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董天策说。
  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天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