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意义的普查之行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11月下旬,气温骤降,寒意渐起,霜雪天气让普查工作难上加难。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按照计划,前往城关镇老君山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一起同行的还有作为此次普查向导的武山县原文物局局长、武山县“三普”负责人张耀德。虽早已退休,但张耀德依旧心系文物保护事业,密切关注着武山县的“四普”工作。
老君山是西秦岭太皇山脉蜿蜒至县城南面的山峰,因其山势雄伟、峰峦叠翠,享有“君山独秀,俯瞰渭水”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武山县城南屏障。据当地学者考证,武山老君山为道教祖师老子西行修道之地,故以老君名之,普查队此次就要在这里寻找掩藏于山峰之间的文物遗迹:老君山朝阳洞、老君殿遗址、老君山黑鹰沟石窟。
普查车到达老君山山底后,需要徒步上山。一下车,张耀德的双眼就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往日文物保护的点点滴滴。他向普查队员讲述起这座山峰的沧桑往事,以此激发大家对文物遗迹的热爱。登山的道路蜿蜒曲折、陡峭险峻,密林丛生的树枝阻隔前行,飘落的树叶在地面铺成厚厚的地毯,虽然好看但却令人脚步难稳,时有滑倒之忧,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普查队员们互相搀扶,气喘吁吁艰难前行,偶有人跌倒,惹得大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欢欣鼓舞间,顿时便忘却了疼痛与疲惫。令人钦佩的是,虽已年过六旬,但张耀德爬起山来却丝毫不输年轻人,不由让所有人备受鼓舞。由于距离上一次文物普查已经过去了16年,“三普”登记表中记载的文物点周边风貌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辨认难度。张耀德一边回忆当时“三普”的场景及周边环境,一边指引普查队员前行。最终,在他的指导下大家顺利找到了文物点。
整个普查过程中,张耀德倾囊相授,慷慨地传授专业知识、普查经验,并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鼓励普查队员勇敢面对挑战,攻坚克难,为“四普”工作倾注全力。
“我们经常需要住在野外,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甚至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步行进行普查,每当有新发现或解决了某些历史疑问的时候,总感觉很满足、很值得。”张耀德说,“回望过去,与‘三普’相比,技术革新如RTK技术、无人机、卫星导航系统等科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实现了普查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精准分析,使得文物普查工作迈上了更加高效、精准、全面的新台阶。”当看到年轻的普查员们充满激情地讨论普查细节,熟练操作着科技装备时,张耀德内心感到由衷的欣慰。他深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传承就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古老文明的遗址、屹立千载的石窟、独特传统的庙宇……这些文物宝藏犹如一座座时光隧道,串联起人类文明的璀璨历程。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如今,新一代“文物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秉承他们为文物事业奉献青春,为文化传承坚守初心的精神,踏着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历史的深处追寻,去守护这些古老文明留下的光辉遗迹。 (张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