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火炉罐罐茶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 薛俱增
细熬岁月,慢煮时光,一饮一啄间,细水长流的日子被熬得苦后回甘,滋味悠长。
在天水,喝罐罐茶的习俗由来已久,不知何时,已从寻常百姓家走进了城市的大雅之堂,形成一种新兴产业。因为熬茶时常用一根小木棍(俗称压茶棍)反复翻搅,俗称“捣罐罐茶”。
儿时的记忆里,爷爷每天起得很早。门缝一亮,他就睡不住了,粗糙的手掌先摸摸我的小脑瓜,后摸索着穿衣下炕,坐到廊檐下熬罐罐茶。
木柴燃烧的声音,水注入各种器皿的声音,茶汤翻滚的声音,一一冲击着耳膜,总有一声会把我从睡梦中唤醒。醒来的我,还要赖在炕上,听那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交响。最爱听爷爷喝完一口热茶后少不了的一声“啊!”那么短暂、舒缓,溢出喜悦,好像紧张的喉咙一下子放松了,全身畅快。我听着好享受,不由舔舔干渴的嘴唇,心下疑惑,这茶该有多香啊?比梦还香?
爷爷的茶炉子是用青瓦筒做的,一尺来高,顶部用铁丝弯个三叉,架上烧水壶。一侧有个方形的缺口,恰巧可以放个“区区罐”,另一侧底部有风门和出灰口。炉齿也是铁丝绕的,整个炉膛用红胶泥裹起来。和爷爷泥(动词)炉子很好玩。从河坝里挖来干净的红胶泥,兑上水,像揉面一样反复揉,直至软硬合适又劲道,于是泥好,晾干,大功告成。
熬罐罐茶,器具是一样都不能少。烧水壶自然是铜的好,区区罐自然是陶的好,圆台形,一寸来高,有个耳廓形的把手。土陶透性好,散热快,不走茶味。茶汤自然是倒在小瓷盅里,瓷的白可以衬出茶液的色泽,瓷的薄可以透出手指的红晕,茶盅手感、口感俱佳,才配得上好茶。我婆经常笑骂:“死老汉,穷讲究!”
相比之下,爷爷熬罐罐茶的柴火是最不讲究的,手到擒来,有啥烧啥。炉子小,硬柴都是提前锯短劈小晒干,码到廊檐角。我躺在被窝里,只听火苗的声响,闻着窜进屋内的烟味,就能分辨出子丑寅卯。首先点燃的是椿树皮,又薄又干,富含油脂,最适合做引火之物,烧起来啪啦啦响,再点燃炉膛内团好的玉米皮等易燃物。“马蹄蹄”最好,就是椿树的叶柄,形如马蹄,脾气大,爱发火,哔哔剥剥一路脆响;接着就可以架上玉米棒儿或小树枝了。玉米棒儿脾性温柔,容易燃烧,安静地炭化,火力不大。椿树枝有油脂也易燃,芯子不停哧哧哧地吹气泡。柳枝材质瓤,燃烧时动静小,烟大火不大,烟味苦涩。最呛人的是花椒树枝,不但刺多扎手,黄烟飘到老屋上空了还很浓烈……但在爷爷的红泥小火炉里,别说是刺,多少光阴,一点一点,都化成了灰烬。
爷爷有个专门的茶叶箱,里面红茶,绿茶,花茶,砖茶,窝窝茶,包装五花八门,看起来天南海北。其中老茶居多,因为耐放耐熬,喝起来过瘾,爷爷心欢喜。苹果熟了的季节,爷爷喜欢把“黄元帅”苹果塞进箱子,让茶叶吸收苹果的香气。爷爷熬的茶,一盅一口,稠得吊线,色如琥珀,味儿嘛,我试着尝了一小口,哇地吐出来——又浓又苦,像中药!爷爷大笑:“月里娃拉长虫——不识害怕!浓茶也醉人哩!”
早早喝完茶,爷爷就去放羊或上屲干活。八十老汉,上不成屲了,茶炉子就成了爷爷消磨时光的伙伴,他炖茶大家喝。来了稀客,爷爷就让他坐到炕桌后,品尝那苹果味养过的香茶。
起初我婆并不喝茶,禁不住爷爷天天唠叨喝茶的好处,就坐下抿一小口,嫌苦,爷爷就又兑了水,减了茶叶,加勺白糖。慢慢地婆也得了滋味,忙里忙外口干了也想喝一杯,就坐在廊沿边撩起围裙擦汗,嘴里却说:“喝你的这茶真个划不来,苦得像药,等半天也喝不美一口,还烟熏火燎的,没我这半天流的眼泪多,谁个爱喝?”
爷爷就哈哈大笑,露出齐齐的一口牙:“这个死老婆子,想喝就明说,我给你炖嘛!几十年了还把你的心暖不热?女人家的心就是豌豆儿心,一会儿滚这达,一会儿滚那达!”笑过了,一手往炉子里添硬柴,一手拦了长长的白胡子,鼓圆腮帮子,噗噗地吹火。
“老汉老了,气还长!牙齿还不露风!”婆扭过脸偷笑。爷爷突然哎哟一声,到处拍打——一个火星爆出来了。婆急忙丢下茶盅帮着拍。幸亏爷爷腿上苫了婆缝制的厚布单,倒也没烧着。
婆瞪一眼:“你慢些吹!把你烧了闲得,刚穿上一件新衣裳,没两天就窟窿眼睛的,不够你糟蹋的——小心把老汉的胡子燎了!”
爷爷就仰头捋着长髯嘿嘿笑:“黄土埋到脖子根了,还能穿你几件新衣裳?看把你心疼的!我穿那么炫干什么,骑马夸街呢还是验女婿去呢?”
“嗤——”婆一咬洁白的假牙,“谁还看上你个死老汉,就我瞎了眼,跟着你赎罪来了!”又转身对我说,“狗狗你看你爷爷,人老心还脆,还想听个《花亭会》!”
爷爷开怀大笑,震得房檐上掉土:“你还别说,你19岁时我骑着毛驴儿去迎亲。那时节骑个毛驴儿,上沟下岔真耍人哩!”大家哗哗笑成一片……
醉里“方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这样的嬉笑怒骂中,孙子们一个个长大高飞了。记忆中,我睡在老屋炕上,梦里总有两个“老小孩”谷啊糜啊说个没完。醒来一看,果然他俩还在围炉闲话。屋内香烟缭绕,茶炉烟火苍苍,好像要陪着两个人直熬到地老天荒。
忽有一天,睁开眼,这些情景却再也看不到了……
时下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追求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捣罐罐茶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茶炉子常用电器,更加便捷卫生。只要你有雅兴,随时可以体会古代文人煮茶品茗的意境:
“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瓯,清芬满杯,银光潋滟,此时幽趣,固难与俗人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