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 不废江河万古流
——记录绵延不息的民间传承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21日
秦
腔
□ 郭永杰 胡晓宜
天水,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宁静深刻、简单热烈的美,比如伏羲庙,比如大地湾,比如六朝石窟麦积山,比如,被这座千年古城深厚底蕴供养着的、生生不息的天水秦腔。
在天水,秦腔可算得上是普世艺术,其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层次,不分文化程度,人皆爱之,人皆捧之。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天水秦腔剧目更是发展繁荣,创排于1981年的《万家春》,成为当时全省陇剧中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秦腔剧。
天水人爱看戏,更懂戏,也爱唱戏。广泛的群众基础,悠久的秦声传承,自古以来使得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对秦腔怀有一腔特殊的感情,从而也带动了秦腔及其他各类舞台剧的创作……
一
2024年,雨水节气刚过,天水的气候却急转直下,气温骤降、飞雪飘落。本以为这样的天气,会让天水广大戏迷翘首盼望百年三意社演出的热情骤降,却不想戏迷们的热情丝毫未受影响,且不减反增。
“秦腔在天水有着深厚的艺术土壤,老百姓是真听、真懂、真爱。”通过天水市融媒体中心直播,观看演出的网友“勤劳的人”看着直播间不断上涨的人数,颇有感触。百年三意社社长侯红琴也坦言,天水不愧是秦腔的戏窝子,三意社每年百分之七十的演出都在甘肃省,而在天水一带则更多。
此言不假,天水境内,戏窝子可谓遍布各县区,尤其这两年全省还流传有一种“甘谷戏剧现象”,能在甘谷县立足的秦腔院团,可以走遍天下,犹如京剧在天津,拿下津门,天下无忧。
久远不论,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甘谷县开始邀请陕西秦腔大家来甘谷演出,主要是助力于当时的全县物资交流大会,郭明霞、肖玉玲、白江波、左福成等秦腔表演艺术家为甘谷县物资交流大会增色不少,也让甘谷成为天水地区乃至甘肃东部秦腔演出的制高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资交流大会淡出时代洪流,庙会演出如雨后春笋,呈喷薄之势蓬勃兴起。甘谷大像山农历四月初八的秦腔庙会,成为天水市规模最大、观众最多、名家荟萃的秦腔盛会,每本戏,至少要有一个梅花奖演员担纲领衔,天水、定西、平凉,甚至陇南的观众赴甘谷大像山看戏游玩。秦腔演出,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业的发展。大像山会戏期间,全国各地数百家书法、绘画从业者来到甘谷城南开展书画创作及展销,房租一度上涨到一间小铺面每天一千元,可以想见,秦腔演出给文化交流、餐饮食宿、旅游业创造了多少财富收益。
天水人无比热爱秦腔,也无比推崇秦腔演员。在这些热衷于秦腔的天水人中,有一部分是票友,他们的表演与专业演员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会唱,或组团,或创建自乐班,自娱自乐,乐此不疲。
今年春节后不经意间红遍全网的天水麻辣烫,更是让全国游客见识了天水秦腔的厚度和高度,专业院团特定演出,民间艺人粉墨登场,或在古城官方指定的舞台上,或在古城附近随便一个空地上,自发每天挂衣演出折子戏。有东北游客感叹天水秦腔的群众基础,非常像中国的篮球,人人都能唱几段,讲起来头头是道,尤胜于东北二人转。
在伏羲城、弘文园,每天下午都有秦腔自乐班清唱演出,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而每个居民小区的秦腔演唱会则更是不胜枚举。
在广大的农村,从西汉水上游的齐寿山、云雾山、天水关,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关山草原、马关、大阳,到葫芦河畔的陇城、莲花,再到武山天爷梁顶,秦腔无处不在。每个白天的下午,每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民间艺人的演唱此起彼伏、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二
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诸侯国所在地,《诗经·秦风》所载的大量篇章,即天水风物、古秦人作息的歌舞,今天看来,无疑是如今称谓的“秦州小曲”和秦腔。秦州小曲,多在每年春节演出,有生有旦,配以鼓锣弦笛之音,功效一为娱乐敬神,一为教化百姓从善如流。秦腔是最高等级的综合艺术,有脚本、有人物,以美好的声音演唱、高大的形象饰演特定的人物,配之以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一般复杂多变的音乐,完成一场大戏的演出。其规模是宏大的,观感是壮观的,荡人心魄、悦人性情。据了解,民间秦腔演出,大体始于战国时期,因为《反五关》《回西岐》《闯宫抱斗》等经典剧目是展现商朝朝政的,《乐》《礼》已经记载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了。由此猜想,秦诸侯国国都西垂宫——今秦州区杨家寺镇松树村等地,其时当有最朴素的秦腔演出,这里的秦腔人才层出不穷,没有间断过,天水最好的皮影戏就诞生在这里,兴盛绵延了几千年。
据有关学者研究,宫廷秦腔演出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延续,元明清时期因长期少数民族执政而式微。但在民间,这一高雅的演唱艺术如黄河一般,不曾断流。
天水地区,春节是秦腔集中演出的时间,每个镇子都有自己的班社,祖孙三代同台献艺。一个乡镇,可能有十余台秦腔同时演出,从正月初三四日开始,至十五六日封神封台,十余日每天下午和夜间,生旦净丑轮番上演各朝各代的朝政风云、悲欢离合,怎一个热闹繁花概括。
这期间,有互换舞台交流演出的,有邀请出村演出的,也有乡镇政府集中调演的,明明白白或暗流涌动的竞争自不待说。
有一个村庄,六十余户三百多口人,有两个皮影戏班,每年正月初四出发,历经秦州、甘谷、秦安、武山,定西市岷县、漳县等地演出社戏,农历四月中下旬回乡。这两个班社的演员离开后,村里还能够正常演出一台大戏。
有一个千口人的村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三个团,依次演出。
春节或春节后的秦腔演出,天水人叫春台,与春台相对应,秋天的戏自然就是秋台了。
天水春节秦腔演出,新中国成立前是一种特别缓慢的节奏,白天从上午十点开始,直到下午四点左右结束,并且是连本戏,即一个朝代或一个家族某个时间的事件,通过若干本戏的演出才把故事交代清楚。连本戏从《东周列国》,到《杨家将》《破宁国》《明英烈》《崇祯王上煤山》,足够长、足够味,观众如同吃饭一样,吃饱喝足。一位姓薄的老教师说,20世纪30年代末的一天,一群在戏场打牌的老人叫停了刘毓中的演唱,说唱的不对,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当时只有六七岁,看热闹,名震甘陕的刘毓中俯首恭听,重新开始演出。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天水的春节基本是秦腔的天下,城市因为春节放假,农村因为农闲,戏场人山人海,所有人接受秦腔的高台教化。霍去病、马超、罗成等白袍将成了青少年的偶像,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感染着每个人的心坎,而一些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曹操则成了永远的奸臣。
春节之后,礼献山神的灯戏——皮影戏开始,大的村庄四天五夜,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至少要唱一夜。镇子上,有几个山神像案,就唱几台灯戏,村民是乐此不疲的。
农历三四月间,当地县剧团、天水地区剧团,或者陕西周至、泾阳、兴平、富平、岐山、眉县剧团到天水各乡镇演出。这类演出,整个20世纪由当地政府出资,高水平、专业化,是民间艺人学习秦腔表演的绝佳机会,是民间小吃大放异彩的时段,是青年男女择婿配偶的黄金场所,是农村一年中不是节日的盛大节日。
进入新世纪,乡镇政府淡出秦腔演出,民间庙会鹊起,凡有寺院的地方,凡有条件的乡镇村社,都组织大型秦腔演出,邀请专业院团,甘肃省秦腔剧院、兰州市秦剧团,天水、定西、平凉市级剧团纷至沓来。甘谷县大像山、秦安县兴国镇、清水县永清镇、麦积区凤凰山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易俗社、三意社比肩接踵、络绎而来。20世纪80年代县区物资交流大会、商品展销会大型秦腔演出的盛况,今天以庙会的形式再现辉煌。
在天水市区,张家沟、老君庙、慧音山、南北五台,是很重要的庙会,也是秦腔竞技场。近20年来,伏羲庙每年组织两次秦腔演出,春节盛会由市区政府主办,七月伏羲末祭,由伏羲庙自行安排,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与三意社的演出非常卖力,反响好,网上直播观众达六七十万人。
三
与河南豫剧晋京演出、京剧走进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堂基本同步,天水市政府组织市县两级秦剧团开展下乡惠民演出、进社区学校演出。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下的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没有多少观众——只有留守看家护院的老人,而城市中小学生不懂秦腔,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天水七旬老票友董诚说:“下乡惠民演出,如果选对时间,比如农闲时间,冬天、春夏之交,农民没有农事的时候,就有大量时间看戏。而‘秦腔进校园’,根据对象也可以量身定制,比如小学生对丑角戏、武打戏感兴趣,可以试着安排这些内容。而中学生就不一样了,诸如《赵氏孤儿》《金沙滩》这种类型的剧目,演出前再适当讲一讲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的特点,与其他剧种的异同,以及,为什么整个西北地区秦腔一家独大?就连西北的少数民族都能够接受秦腔、热爱秦腔,等等。说到底,‘秦腔进校园’意义重大,戏曲表演比历史教材的枯燥说教直观得多,学生受益一辈子。”
政府及其文化部门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开始着力做振兴西秦腔传统艺术的系统工程。2019年,在第三十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优秀剧目展演期间,天水集中推出《玉兰仙子》《洞天仙歌》《激流飞渡》三台新创剧目,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再加上近些年陆续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麦积圣歌》《大秦文公》等,这些新编历史剧的先后搬上舞台,为天水秦腔在整个秦腔界争得了一席之地。
据了解,最近几年天水市政府还在下乡惠民演出和秦腔进社区、校园中,将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分成若干个小组——文艺演出轻骑兵,有针对性地演出农民和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剧目,效果非常好,很多小学生也都喜欢上了这与他们常听的流行歌曲完全不同的国粹艺术。
秦腔是天水民众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如同生命之氧气。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刘雁翔说:“我年轻时听到小区花园里唱秦腔,就觉得很不耐烦,四十岁之后,唯一能让我安静下来,尽情享受的音乐只有秦腔艺术了。秦腔是全科全书,应有尽有,是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天水师范学院的学生秦腔剧团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每学期组织正规演出,与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联袂演唱,为大学校园文艺生活平添了奇异色彩。就在2024年6月1日,学校又一次隆重举办了天水师范学院第12届秦腔演唱会暨大学生秦腔艺术团成立17周年汇报演出。
通过一番走访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秦腔后继有人。武山有个小青年,是秦腔网络达人,几乎每天都在点评秦腔演出。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张兰秦说,该小伙比他这个从事秦腔演出四十余年的专业演员还专业,秦腔知识丰富,评论一针见血,观点独到,这股力量不可小视。诸如这样的秦腔青年才俊,不可胜数。
想必,天水秦腔的生力军,是秦腔这一古老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