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4年12月21日

交公粮 □ 闫锁田

天水日报      2024年12月21日     
  无意间刷到交公粮的短视频,突然勾起童年时交公粮的记忆。
  交公粮是二十世纪的事,那时我还小,只知道交公粮是一项任务,一件农民必须办的事,但不知道因何要交公粮。直到后来才明白,农民上交的粮食,一部分用于抵扣“农业税”,一部分用于城市居民的商品粮供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天经地义。
  交公粮是国家征收“农业税”的一种方式,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及有农业收入的集体和个人都要交,我国交公粮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称之为“交皇粮”。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为“交公粮”,直到2006年全面取消,这持续了2300多年的农业征税历史才宣告结束。
  隐约记得,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的那会儿,公粮由生产队集体统一交,我们队上三十多户人家,粮食产量不高,但壮劳力多的是。每年麦子打碾后就挑最好的,在打麦场装袋过秤,把该交的公粮留足存进仓库,等公社广播里通知了,瞅个晴天丽日,男劳力把入仓的麦子扛到打麦场上晾晒,等到下午,生产队长召集队上的女社员用筛子、簸箕反复筛选,然后才能上交。
  交公粮是生产队的一件大事。公社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们村交公粮要到二十里外的王湾粮站去,这个粮站负责收购王窑、西川两个公社上百个生产队的公粮,所以交公粮的当天,队上都是天没亮就出发,二三十个壮汉肩挑百十斤的麦子去交,有时直到晚上才会回来,只要顺利交上,大家自然是皆大欢喜。
  实行包产到户后,由原先的集体交变为农户交。交公粮在群众心里也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尽管家家户户粮食并不宽裕,大多是少一半精粮,多一半粗粮,但交公粮必须是小麦。父亲不识字但是党员,交公粮自然也要带好头。交公粮前一天,母亲照样会在院子里晾晒麦子,如果遇上下雨天,还要倒到火炕上暖,直到干透为止,然后用筛子、簸箕筛簸好,再把草籽等杂质挑干净。父亲从生产队借来大秤,大致比应上交的数字多称十来斤,免得过风车后因缺斤少两再跑回头路,总之要把颗粒饱满的麦子交给国家。因此,谁家的公粮是一等、谁家的公粮一次就过关,也成为街坊邻居相互攀比的荣耀。
  后来才懂得,农民之所以对交公粮如此慎重,是因为六七十年代秦安老家十年九旱,遇上自然灾害会颗粒无收。为救济农民,国家从外地调拨了大量的粮食,我小的时候,就吃过国家供应的玉米、高粱面,还有红薯片,正是这些救济粮的帮衬,才让老家的乡亲们度过了困难期,农民交公粮也算是对国家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
  第一次跟父亲交公粮算是开了眼界。村里到粮站一路走羊肠小道,用扁担挑着粮食下坡过河,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粮站。尽管起了个大早,但到粮站院子已是人山人海,人挑的、驴驮的、车拉的……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粮食,心想能把这些粮食分给我们生产队的人,家家户户就能过上天天吃白面条、顿顿有白面馍的好日子。
  因为交粮需要排队等候,便放下担子跑去找老赵。老赵是粮站的验收员,大人们经常称他“赵大汉”。第一眼看到他时,身材魁梧,脸色黝黑的他,正站在足有两米的风车前,一边右手摇动风车,一边低头看着麦子从入口倒进去,他不停转动风车,风轮产生的风会把不合格的粮食吹出去,最后从出口流进粮斗的才算合格。
  交公粮并非易事,所有上交的公粮都要过老赵的三道关——第一道关是验粮,轮到谁就提前打开粮袋子,老赵手伸进粮袋底部,抓一把起来,看有没湿的、秕的、霉的、发芽的,还要看颜色的亮度、颗粒的饱满度,然后往嘴里丢几粒嚼嚼,如果听到嘎嘣脆的声音,就能顺利通过第一关;第二关是过风车,交粮人把麦子倒进风车,风轮产生的风会把秕麦、草芥、土和灰尘吹出去,过风车缺了粮的,就向略有长余的熟人借,万一找不到熟人就出点钱转让几斤凑数;第三关便是过磅,过磅的时候,多了老赵就从粮斗用撮勺取一些,少了就往粮斗里加一些,基本上是“神抓”。只要把过了磅的粮食倒进粮仓或装进麻袋,就等于顺利过关,交粮人悬着的心才会落地。如果交的小麦干度不够、杂质太多就会被打回,交公粮折腾两三回的,可是大有人在。
  交公粮也确实是个苦差。大热天的,交粮人从早上一直排队到太阳落山,中途舍不得花钱买吃食,又不敢离开,只能凑合着吃点干粮,直到拿到粮站开的收粮纸条,才算完成交公粮的任务。后来老家通了进城的公路,村子里几家人只要凑齐一手扶拖拉机,给师傅几块钱的辛苦费,由师傅一个人去代交公粮,才不需要大家费时出力了。
  可能是父母受过饥饿之苦,我也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即便到了如今,人们早已衣食无忧,但我家还有吃剩饭的习惯。万一剩下吃不完的,老婆就放在阳台上晒干,攒上一段时间就捎给老家的亲戚,做鸡鸭猪的饲料,从不浪费粮食。
  如今,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饭桌上下,每个人拥有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农民,困难时期,他们即便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也会把最好的麦子上交国家,才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眼下,生活好了,一粥一饭更应思来处,正是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泼洒的汗水,滋润了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