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返回 2025年01月01日

让基层群众看病更有“医”靠

我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天水日报      2025年01月01日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辛闻】近年来,天水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统筹优化县域医疗资源布局,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壮大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构建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让基层群众就近就便“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一是聚焦建机制,“四项举措”提升基层“硬实力”。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政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内部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有效激发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活力动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全面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制度,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全面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将全市所有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与所辖村卫生室合为一体,为同一法人,全面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考核“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彩超和DR机,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349个。
  二是聚焦强人才,“四项机制”提升基层“软实力”。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全面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累计组织招录安置农村订单定向生本科层次128人、专科层次99人。对取得国家相应执业资格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113名医、药、护、技专业技术岗位临聘人员全部纳入人事代理制度管理,与编内人员实行同工同酬。采取远程培训、能力培训、现场培训、考前培训以及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分专业、分层次、系统化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改革完善乡村医生选拔、培养机制,重点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为全市符合条件的2663名在岗乡村医生统一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3704名离岗乡村医生定期发放生活补助。
  三是聚焦强基层,“三项行动”完善乡村“服务网”。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行动,全市14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能力标准,占总数的96.66%,其中29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2家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并分别入选为全国第一届、第三届“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提升亮点机构。深入开展特色科室提质行动,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2880万元,重点支持全市7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口腔、老年病、内科、妇科、急诊等特色科室提质行动,积极鼓励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有效满足基层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为抓手,持续为基层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570多名,2237名基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不少于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以上养生保健技术并在基层广泛推广使用。
  四是聚焦强龙头,“三大工程”提升县级“服务力”。全面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工程,各县区全部建成检验、心电、影像、病理、消毒供应等五大县域医学中心,并与市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互联互通,实现了基层检诊数据实时传输和县级检查结果及时反馈,进一步提高“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效率和质量。全面实施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提质达标工程,全市7个县级医院已建成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协同院前和院内急救信息共享网络,配套建设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工程,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全面实施重点学科提质赋能工程,加强县级医院呼吸、感染、康复、老年医学、眼科、介入、肿瘤等7个重点学科建设,清水县率先建成呼吸等7个重点学科。一体推进“组团式”帮扶、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三位一体”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推行临床、医技、管理人员长期驻点“造血式”帮扶模式,初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先进技术、优秀人才有机联动、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