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而深邃的历史行程
——电视剧《西北岁月》里的秦声秦韵 □ 何喜田
天水日报
2025年01月04日
西北、岁月,这两个词,一个是地域,一个是时间。导演兼而有之,意在用一次次绚烂而深邃的历史行程和充满深情的人文关怀,讲述西北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际会,更多蕴含了对那一段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
真实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在电视剧《西北岁月》里,导演以“史诗电影”和“细节呈现”两种叙事方式,讲述了从1927年习仲勋投身革命,到1952年离开大西北的25年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边区人民群众共同书写的革命史诗。大量地理范畴的氛围性镜头和一件件真实客观的事件演绎,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一种民族解放、民族奋进所产生的共振和融合之力。戏剧化的情景再现、敌我双方的矛盾冲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凸显了革命者为民而起的使命和人民群众为坚持信仰所承受的苦难与奉献。
这是第一部全景展现西北革命历史的史诗性作品,也是一部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积淀,但更多的却是人文关切的扛鼎巨制。
布罗茨基曾说过,“在我们愉快的进化过程中,记忆是我们失而不可复得的尾巴的替代品”。在西北,最具人文关怀的记忆,当属那些放逐于山川大地、沉湎于生活底层的秦腔。它,穿越历史烟尘而来,顺势而上,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了最接地气、最具本质的文化判断。
横山起义前夕,范明带着“八一”剧团来到波罗堡第22军军长胡景铎家疏通、联络。当夜,戏团开台之际,稽查处处长魏海以听戏为名突然到访,欲访实情。他不听传统剧《火焰驹》,故意点了一出少有人唱的《斩秦英》。开口闭口间以“戏仓”刁难,班主刘老板则对之以“开蒙”。虽无硝烟,却战意弥漫,好在班主唱功非凡,让魏海无功而返。《斩秦英》又名《乾坤带》,讲的是公主跪求詹妃赦免秦英,让其边关援救父帅戴罪立功。一句“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盼的是天心顺国泰民安”唱词,暗含了投诚起义的大势所趋。秦声秦韵里,珠联璧合,榆林和平解放。
从主题的开掘上看,《西北岁月》试图通过艰苦环境下人民群众对来自底层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本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来揭示他们对生活的乐观、纯粹与执着期盼。剧中习仲勋要调换工作,正值麦子大丰收、运盐队成立之际,部下特意把“八一”剧团找来,唱戏欢送。看戏时,习仲勋鼓励巧翠去延安好好学习。当时,中央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主席指出,艺术家要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好戏出来。台上,新戏《王桂花纺线》旋律悠扬、表演生动,台下,观众连连喝彩。“来边区还不到六月半载,我一家三口人有了吃穿”,戏里戏外,在轻快、欢喜的氛围里,剧中人物对边区生活的眷顾和对未来的期盼昭然若揭。《王桂花纺线》是《血泪仇》里的一折,它的演唱,既是对秦腔经典作品的致敬,也是对“文艺就是要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寓教于乐”教育的生动诠释。
伴随着战争硝烟的洗礼,且行且走的易俗社见证了一段段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一次,习仲勋带人视察易俗社,提出将悬挂标语中的“接管”改为“接办”。在他看来,秦腔以梆为板,以月琴应之,所以勉励大家一定要把秦腔好好宣传下去,传承下去,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艺术上的事,我们就得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一句话,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只有尊重,彰显的是诚意,感动的是观众,凸显的是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百年易俗社,就此赓续传承,绵延不息,成为了西北秦腔的扛把子。
《西北岁月》之所以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是和小人物的塑造分不开的。一切宏大叙事,都离不开细碎的小人物,尤其是他们身上饱满而隐匿着的人性光辉,暗含了生命的本真和纯美。比如,最后从艺的巧翠一角,她出生于贫苦家庭,外表柔弱但性格果敢。父亲因运输盐巴受挫而卧病在床,此时媒婆趁火打劫,欲将她许配给有钱人以换取治病钱,巧翠以泼水拒之。后来,习仲勋为她做主取消娃娃亲,并安排进入“八一”剧团学唱戏。演员通过灵动的表演,将人物内心的喜悦、忐忑不安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她对新生活的热情和期盼。学艺后,她站在舞台上表演秦腔的那一幕,最令人动容。靓丽的造型,青春的灵动,既有少女人生的骤变,也有对新生活的眷恋。秦声,在这一刻,彻底跨越了地域限制,让所有过往的峥嵘岁月沾染了浓郁的文化底蕴,更让小人物在动荡的社会得到了新生。
新生活的崛起,让改天换地成为现实。于是,心怀天下,心向人民,以诗意的光芒去照亮黑暗世界就成了影视剧巨大的人文诉求。有秦声,就有了向往,也就有了希望。这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馈养。如是,即便是战火风云,即便是动荡不堪,文化的接续始终成为我们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这也正是全片的基调,或者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对西北地域文化的眷顾、回望与礼赞。从容、自然间,自有高远,清纯,意蕴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