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里的元旦
天水日报
2025年01月04日
□ 魏益君
每逢元旦,我总会想起那些关于元旦的往事。
记不清是哪年的元旦了,大概是我六七岁吧。那时生活虽然比较贫困,但过元旦总会吃上顿白面馒头。终于可以吃上白面馒头了,我垂涎欲滴。可当我拿起馒头大啃一口时,却愣住了,原来白面只是一层皮,里面全是玉米面。
母亲说:“吃吧,这是银包金,吉利!”
我知道,因为家里吃不起白面,才有了母亲这样的“杰作”,但“银包金”总比地瓜煎饼强。
那个元旦,我们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到最后只剩下三个馒头。母亲就给我和弟弟分了,弟弟两个,我一个。我怕第二天都被弟弟吃了,便把我的用纸包了,放在床头。谁知,却被弟弟夜里的一泡尿给淹了,害得我心疼了大半年……
最让我怀念的元旦,当属1990年。那年元旦前夜,我所在的部队和驻地群众举行了新年团拜会,千余名官兵与驻地乡亲们齐聚部队礼堂,共话军民鱼水情。震天的礼炮,灿烂的礼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场面。团拜会结束后,政治处主任让我将团拜会内容写成一篇稿子,寄给地方媒体。稿子写完,我却犯了愁,这样时效性强的稿子,报纸显然不能及时发,送给广播电台,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值班。当我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到市广播电台采编室时,还真有人值班。值班同志见我进来,直起身子,冲我友好地笑笑。我将稿子递过去,他看过后大声说:“原来你就是魏益君啊,真是久仰。经常在报上看你的作品!”
我也赶紧请教对方大名,他说,他叫王龙泉。王龙泉这个名字我也一点儿不陌生,不仅每期当地报纸有他的名字,省级报刊也能看到他的文章。那天,我们交流了很多有关写稿投稿的事。分别时,王龙泉还不忘嘱咐我以后多给电台写稿。当晚,我那篇《焰火花开尧王山》的报道便在广播电台播发了。这以后,或许是认识了王龙泉的缘故,给电台的投稿也就渐渐多了。
进入千禧年的第一个元旦,我是在报社度过的,当时我主要负责要闻版的编辑工作。元旦前夜,为赶发元旦贺词,等忙完已过午夜12点。当饥肠辘辘的我们来到夜市小吃摊时,社长却非要吃饺子。我们不解,大半夜吃什么饺子?可寒冷的星空下,当我们端起温热的酒杯时,就听社长说:“新年好!”我们一愣,接着笑了。是啊,我们已步入新的一年了,难怪社长要吃饺子。
其实,对我来说,每一个元旦都有着新的内涵和新的记忆,让人回味,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