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镇——滩 歌
□ 裴应东 王富成
天水日报
2025年01月18日


滩歌镇地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交会区域,是历史上岷、漳、礼、武等区域交往的通衢之地,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逾千年。古刹万花寺、峙雄威远寨、摩崖古石刻、明清一条街、古楼魁星阁、商贸大会馆,是“千年古镇——滩歌镇”的鲜活历史见证。
“茶马古道、商贸重镇”是滩歌千年历史发展的“标识名片”。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造就了滩歌在茶马古道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的滩歌自然资源矿藏丰富,拥有林、盐、银、铁、酒等资源。据明代《万花寺残碑》记载:“滩歌川,自去宁城南三十里,周围有盐池、银洞、铁冶、酒井,林层环抱,二水交流,川坦沃野,西北两山雄峙,势若天王,故人杰地灵……”历史上的滩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南可抵岷州故地、西可进漳陇之地、北可达宁远秦州、东可下陇南四川。
茶马贸易起源于唐朝,宋明时期兴盛,并于清朝式微。可以说,茶马互市就是“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及畜产品于内地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唐宋时期的滩歌地区蕃汉交界地带,元明清时期的滩歌是通往茶马贸易重镇岷州的桥头堡,其在茶马互市贸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滩歌茶马贸易可追溯到五代前蜀,万花寺所存残碑《平头山前蜀万花寺志》可见其五代时滩歌属前蜀境内。《十国春秋》称:“王建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雄、茂等州多市番马,十年之间,遂得及兹数。”处在前蜀和蕃部之间的滩歌,开始了茶马互市。
北宋时期,今滩歌地区均为藏蕃枭波、朵臧部所占,因滩歌拥有丰厚的林木、矿产等资源,以《白崖沟摩崖石刻》所载北宋官方伐木以修筑皇宫建筑之事,可见滩歌战略地位之重要。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秦州知州张佶设置了威远寨,滩歌成为了蕃汉市贸交流的第一线。因滩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后“威远寨”改为“威远镇”,并在威远镇设置了威远镇铁钱监,岁可铸铁钱二十五万贯,其地位不言而喻,可见一斑。万花寺存《北宋政和慈胜禅院德俊塔记》刻记“维大宋国巩州下滩哥镇古积梵宫也”,可见北宋末滩哥(歌)镇正式进入到了历史的视野。
明清时期,滩歌称力丰里,商业、手工业及茶马贸易都十分繁荣,其地处秦州茶马司(驻秦州)和洮州茶马司(驻岷县)之间,“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是当时商贸活跃的真实写照,保存至今的“明清一条街”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滩歌商贸交流物品包括食盐、中药材、山货、日常生活用品等。武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院禁约碑》载,“示禁,一应茶货诸商,敢有违禁(从)行,悉尊宪约。车骡入官,人犯枷罪,无论南北有获,一体根究连坐。以后敢有假称妨耕告开禁闭者,即以通番论罪”,是明清时茶马贸易中“以茶驭蕃”的有力见证。岷县马坞镇《西秦会馆碑文》载,“大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有陕西药商陈良进等人感于威灵显化霞光披护,在药王洞前修建西秦会馆,组建药商同乡会,举办灯会”,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滩歌及周边地区茶马贸易之状况。万花寺藏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滩歌山陕会馆碑记》记载了外地商客来滩歌贸易,合资修建山陕会馆的历史场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上的滩歌商贸依然繁华。
历史时期的滩歌,处于茶马古道贸易线各民族交融交会地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历史史诗,孕育了滩歌人民的生活史诗。从历史时期茶马古道贸易线上各地区人民的交互往来,到氐羌文化、藏蕃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共存,伟大的历史史诗孕育了多彩的生活史诗,留下了宝贵的民俗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旋鼓舞,就是在各民族长期茶马贸易往来和民族交流交融中的产物。
■ 滩歌古街
■ 武山旋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