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春 人气旺
博物馆成游客“春节打卡地”
天水日报
2025年02月08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洪波
聆听“江南篮子”的故事,感受精美编织的竹篮之美;品味“天水木版画”之艺术魅力,了解传统艺术木版画的历史与发展……现如今,到博物馆过新年,已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首选“春节打卡地”,大家会不约而同踏进这个展现传统艺术魅力与地域文化交织的“世界”。
连日来,前来天水民俗博物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记者在北宅子展厅看到,他们中有耄耋老人相携前来感受的,有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游学的,也有在外游子与家人一起来参观的……利用春节假期,大家齐聚于此,开启一场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博物馆之旅,徜徉于文化艺术的殿堂,透过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版画,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魅力。
木版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长期以来,它以简洁、饱满、鲜明的艺术风格,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天水木版画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套色、精湛的手绘技法、重彩写实的画风不断演进,是研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穿行于展厅,“版魅绽华——天水木版画专题展”所展出的78幅版画作品,既有版画创作者收藏的不同时期的艺术精品,也有自己创作的佳品,内容包括历史传说、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增进了观者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
与老伴一起前来看展的市民董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对于传统木版画的了解始于门神,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贴上木刻拓印的门神,除了营造和烘托欢乐喜庆气氛之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和幸福的期盼。他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来看这个展览,欣赏这些精美的版画作品,尤其是看到那一幅幅以人文始祖伏羲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更多的则是让我领略到了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新春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清雅之尚——江南篮子的故事精品展”,以“有眼识‘泰山’”“竹编的门道”“江南的篮子”三个单元为脉络,遴选清代竹编食盒80件予以展出,让游客在感受竹编艺术魅力的同时,度过了一个温馨且富有文化气息的中国年。
中国人养竹爱竹用竹,与数千年农耕文明同频共步,无论是文人士子,还是普通百姓,竹文化深植于国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明清时期,编织精致、形制多样的民间工艺竹篮,便成为竹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竹篮之美,在传递美好祝福中为生活注入仪式感。
“透过这些构思精巧的竹篮精品,呈现给我们的是前人精致的生活仪式,从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游学的家长田女士告诉记者,利用春节假期,带孩子来看一看展览,了解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及民俗文化,她觉得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军则对记者说:“能在春节假期,在博物馆免费看到这么好的展览,感受到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是不虚此行。”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天水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春节期间,天水市博物馆及各县区博物馆均推出了各类专题展览,让游客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多元的文化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