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2月08日

大戏声声年味浓

天水日报      2025年02月08日     
  □ 史运玲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老家的年味,是在排练戏曲节目的锣鼓喧天里,一日比一日浓厚起来的。
  一入腊月,镇街上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唱腔,如潺潺流水,在冬日的空气中荡漾。那是业余剧团的演员牺牲了置办年货的时间,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戏曲盛宴加班加点排练。排练的场地是五间大瓦房。瓦房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房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瓦房内,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粗大的劈柴燃起熊熊烈火。
  大戏一般开始于大年初二,下午和晚上都有。大戏开始前,通常要敲三次锣鼓家什,告诉人们大戏马上要开演了。锣鼓一响,我就心急火燎起来,几次三番跑到厨房,催促正在洗刷锅碗瓢盆的母亲快去戏场。我怕去得晚,占不上好位置,看不见舞台。
  小时候看唱戏,其实是看不懂的,更多的是喜欢那热闹的氛围。我们到达露天戏场时,早已人山人海,连墙上、树上也有人。演出过程中,两边站立的观众会起哄往前排中间涌,这时候,负责维持秩序的人就会趴在舞台边,挥舞长长的竹竿,指挥站立的观众下蹲。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像铁面无私的包公,竹竿挥舞处,无论亲疏,不看情面,没一会儿工夫,就让前排站立的那些不讲秩序的人乖乖下蹲或席地而坐。
  露天戏场是孩子们的天堂,看不懂戏的他们往往在人群里嬉笑打闹、你追我赶,跑到戏场边的小摊上买吃食、买玩具。如果遇见同学或邻居家的同龄人,就成群结伴玩耍。
  春节唱大戏,是摆摊卖瓜子、花生以及各色玩具的商人期盼的日子。此时,孩子们手里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可以由着性子买喜欢的吃食和玩具。我最喜欢买那个高个子老人卖的五香瓜子,又酥又脆又香,是先用鸡汤和大料浸泡几天后,再翻炒出来的,味道好吃极了。我最喜欢的玩具是用竹签、硬纸板、彩色专用纸拼接而成的“纸翻花”,玩耍时通过横翻、竖翻、斜翻、甩翻、上翻等方式,变幻出形形色色多种花样,花姿优美,栩栩如生。如今,这种玩具已是中国的非遗产品了。
  七八岁后,春节看戏时我便不用母亲带了,会像小尾巴一样,让在业余剧团里当演员的二姐把我带到舞台上。演出前,我好奇地看演员们化妆、穿戏服,并偷偷挥舞长枪刀剑等道具,诧异它们竟然是用木头做的。演出开始后,我会站在乐队后面,时而看舞台正中的演员唱戏,时而看乐队演奏,时而看舞台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二姐下场后,我就屁颠屁颠地为她送上盛有热水的茶杯。那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既为自己能站在戏台上看演出而骄傲,又为二姐是唱戏的演员而自豪。
  看罢夜戏,距镇区近的人,三五成群走夜路回家。稍远些的人,则在镇上投亲靠友住宿,第二天接着看戏。每逢春节唱大戏,镇上的人总是捎信叫乡下的亲戚来看,一连管吃管住好几日。
  刚开始看戏,我关注较多的是演员。青衣的婀娜多姿美若仙子,书生的风度翩翩气质儒雅,武生的剑眉朗目英气逼人,水袖的轻颤,眼神的流转,身段的百媚千娇,挥戈扬马的威风凛凛豪气干云,以及余韵绕梁婉转缠绵的唱腔、飞腾翻舞的唱念做打,让我陶醉,令我惊叹。后来,随着戏曲知识的增多,我明白了一台锣鼓半台戏,明白了乐队在整场大戏里的重要作用,知道了那个被我称为“敲筷子”的人其实是司鼓,是戏曲乐队的总指挥,也逐渐对家乡那个手腕灵巧,能敲出清脆响亮、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鼓点的司鼓肃然起敬。拉板胡的人也格外引人注目,他神情投入,指法娴熟,拉出的曲子余音袅袅,优美动听。弦音之美,唱腔之美,共同成就了一场精彩的大戏,让台下观众过足了戏瘾。
  大戏声声,是岁月的回响,是家乡的情怀,是年味的灵魂。有了大戏的春节,年味浓厚,欢乐倍增,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欢乐与梦想,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