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满园古风扬
——市文化馆“元”气满满·喜“宵”颜开元夕古风游园活动小记
天水日报
2025年02月1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元宵节的清晨,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清冷的气息,市文化馆的院子里已经热闹非凡。红灯笼高高挂起,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每一位进门的游客招手。孩子们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笑声清脆,像一串串风铃在空气中回荡。大人们则三五成群,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仿佛回到了童年。
“妈妈,你听,文化馆里好热闹啊!”路过市文化馆的李铮涵听到从馆内传出的管弦之声,兴奋地拉起妈妈的手。她的妈妈笑着说:“别着急,慢慢走,听说今天这里有很多好看的节目呢!”母女俩的对话被一阵悠扬的箫声打断,琴箫合奏《春晓吟》从长廊深处传来,仿佛春风拂面,带着一丝清新的气息。琴声婉转,箫声悠扬,两相呼应,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循着琴声,穿过甬道步入院内,只见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驻足聆听。她微微闭着眼,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仿佛被这箫声深深吸引,沉浸其中,忘却了周遭的一切。
稍作移步,便可看到院内非遗展示区的热闹景象。漆扇制作桌前,甘肃染尽三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杜霞,正将扇子垂直浸入滴有大漆的容器中。只见她将扇子缓缓沉入水中,通过晃动提转,水波荡漾间,扇面呈现出斑斓图案,似星辰,似飞天,似江海山川……围观的人群中,一位年轻人忍不住赞叹道:“哇,太漂亮了!”杜霞抬起头,笑着说:“这是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漆扇制作技艺,它讲究‘以漆为笔,以水作画’,漆色随水流动,每一笔都是独一无二的。”年轻人点点头,眼中满是钦佩。
对面的剪纸展位同样吸引了不少目光。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灵巧地在红纸上穿梭,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跃然纸上。一位中年妇女拿起刚剪好的作品端详:“这剪纸真精致,寓意也好,太符合过年的气氛了。”剪纸艺人笑着回应:“是啊,剪纸作为传统技艺,每一刀都讲究寓意,剪出来的不仅是图案,更是祝福。”
五凤楼前的文艺汇演,将游园活动推向了高潮。古风舞蹈《翘元夕》在悠扬的乐声中缓缓展开,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汉服,手持团扇,舞步轻盈,仿佛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仕女。观众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紧接着,弦歌弹唱《关山月》响起,歌声低沉婉转,仿佛诉说着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洞箫与舞蹈《幽谷》的表演,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洞箫的声音空灵悠远,舞者的动作柔美流畅,两者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一位年轻的观众忍不住掏出手机,录下了这段表演,嘴里喃喃道:“太美了,我要发朋友圈,让大家都看看。”
穿过东边钟鼓楼的石拱门,便来到了书画创作区,几位书生打扮的书画家正在现场挥毫泼墨。一位书法家手持毛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写下“元宵佳节”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围观的人群中,一位年轻人忍不住赞叹:“这字写得真好,不愧是大家风范。”
再往前移步,便来到了后院的秦腔表演区,这里同样热闹非凡。传统秦腔《火焰驹》片段《表花》正在上演,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腔高亢激昂,引得观众阵阵喝彩。相较秦腔表演,这里的太极拳表演则显得安静了许多。十余位太极拳爱好者的表演,动作缓慢而有力,仿佛与周围的空气融为一体。一位老者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眼中满是欣赏:“太极拳讲究的是内外兼修,看似柔和,实则刚劲,真是修身养性的好功夫。”
卷棚直廊下的古诗词吟诵表演,也吸引了不少文学爱好者。诗朗诵《青玉案·元夕》在朗诵者深情的声音中缓缓展开,诗句中的意境仿佛在眼前重现。市民刘云生听完后,忍不住对身旁的朋友说道:“这朗诵真是把诗里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听得我心里一阵感动。”朋友点点头附和道:“是啊,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临近中午,游园活动接近尾声。市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文化馆,他们手里拿着赠送的漆扇、剪纸和书法作品,脸上满是笑容。看着大家开心地讨论着此次元宵节游园活动,市文化馆馆长李臻甚是满意,他对记者说:“我们打造本次活动,是想通过可看、可听、可玩的立体化设计,打破传统舞台与观众的界限,让大家在参与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同时,也是想在这种体验互动中让传统文化走进市井烟火,让文化服务温暖百姓生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有温度、有底蕴的群众文化品牌,让文化春风拂遍城市的每个角落。”
“今天的元宵节游园活动怎么样?”离开文化馆时,李铮涵的妈妈边走边问她。
“这些活动太有意思了,琴箫合奏、秦腔演唱、太极拳表演,还有咱们近距离观看的漆扇制作、剪纸,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非常喜欢。”李铮涵笑着回答。
随着两人的对话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只留下市文化馆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这个美好的上午默默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