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3月15日

一册风雅之书

——读叶梓新作《何以是江南》

天水日报      2025年03月15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以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而闻名于世。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苏州可以满足你对江南所有的想象。”作为江南著名的古城,苏州是一座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七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宋锦、缂丝、端午习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历史给予这座古城的偏爱足以令其他很多城市艳羡不已。
  甘肃天水素有“陇上江南”的美称,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秦州”。从秦州到苏州,作家叶梓用了十年时间。从苏州游客到寓居苏州,从外地人到苏州新市民,叶梓看苏州的眼光和心态,如时光打在物体上的光影一样,时刻发生着变化。正如他在自己的新作《何以是江南》中所写的一样:“每年的五一、国庆长假,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让一座座园林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在他们看来,园林不容错过,看完一个,马不停蹄地再去看下一个,从拙政园到狮子林,从狮子林再到沧浪亭,步履匆匆,一个也不想落下,仿佛要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重任。”这也许像是他初到苏州的样子,十年后的他看苏州,也有了苏州诗人车前子的心绪:“车前子写园林像是说家务事,有柴米油盐的烟火味,有寻常人家的美感和诗意。”他也从一个游客变成了苏州“寻常人家”之一。
  在文学领域,写作者要有一种整理世界的能力。所谓“整理世界”,就是一种分类、看透、浓缩、发散、重塑、预知的能力;在混乱中看出线索,在混沌虚空之中唤出形象,在荒原上看出阡陌和城郭,在悬崖巨石上唤出佛的面貌。这种能力需要从浓雾里面找到线索,那些经过整理的文化成果,始终会是人类的精神依附。叶梓无疑也是具备整理世界的能力,近年来,他陆续出版了《茶痕》《书法里的茶》《陇味儿》《何以是江南》等著作,曾经是媒体人的他,以自己擅长的采访写作和散文随笔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整理出一个个鲜活的、而非刻板的精神世界。其新作《何以是江南》,“就是以非虚构体例和叙述基调,结合个体体验,通过深入采访大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全面系统呈现苏州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独特魅力,展现苏州在江南文化中一枝独秀的璀璨”。
  《何以是江南——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图谱上的中国苏州》采取“世界遗产”与“人类非遗”的互文结构。“世界遗产”部分包括:《园林的雪》《大运河流过苏州》。“人类非遗”则包括:《昆曲的流水》《古琴的城邦》《香山帮传奇》《刀刻的丝绸》《宋朝的宋,锦绣的锦》《别样端午》《碧螺春月令》等七个方面。《何以是江南》以古琴的泛音为引,在园林的漏窗中窥见一座城市的精神密码,将世界遗产的恢宏叙事与非遗传承的细微肌理编织成文明的双面绣,呈现出更具纵深感的江南文明图谱。《古琴的城邦》章节通过族谱考证,追溯吴地古琴发展与苏州士绅家族的千载文脉。在《古琴的城邦》中,叶梓写道:“甘肃天水,传说中伏羲的故乡。伏羲被尊为制琴如祖……”笔者亦是甘肃天水人,几年前曾随天水伏羲琴社社长胡宝琴老师学习古琴。胡老师师承甘肃著名书画家、古琴名家周兆颐,而周兆颐先生是虞山琴派吴景略大师的入室弟子。所以,在读到《古琴的城邦》这部分时,不禁莞尔。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就是为一位著名琴人而写:“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位天下扬名的董大,就是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而董庭兰,就是当时陇西秦州人氏。因为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西北小城天水自比不过“吴地的琴风浩荡”。当读完《古琴的城邦》,让人对苏州更是神往。
  园林、运河、昆曲、古琴、碧螺春,这些苏州元素常见,而缂丝、宋锦、香山帮于我而言就比较陌生了。细细读来,才发现,这些技艺超群的工匠群体,为苏州的园林、运河、缂丝、宋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香山帮传奇》章节,揭秘蒯祥家族七代相传的建筑营造技术:从万历年间重建紫禁城到当代拙政园数字化保护,香山匠人的斗拱榫卯暗合《营造法原》却自成体系。《刀刻的丝绸》《宋朝的宋,锦绣的锦》,虽有历史的追溯,但更多的是一个群像,一个为保护、传承苏州非遗而奉献一生的工匠群体,择一事、终一生。《别样端午》从民俗角度解构了伍子胥的传说,《碧螺春月令》则是记录了茶农老吴的采摘笔记。
  掩卷后思绪依然萦绕,这本兼具学术严谨与文学美感的著作,恰似一幅双面异色绣品——正面是园林的粉墙黛瓦,背面是新时代背景下苏州对非遗的呵护和传承。它告诉我们:江南之所以是江南,不仅因其保存大量的文化遗产,更在于那些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的文化基因。这种生生不息的文明韧性,恰似园林漏窗中的光影游戏——既沉淀着千年的文化厚度,又折射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书名:《何以是江南——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图谱上的中国苏州》
作者:叶梓 著
出版:古吴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