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如泉润古城
——2025年甘肃非遗进景区进社区展演系列活动之天水古城巡演小记
天水日报
2025年03月22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晨光初破云层时,天水古城仿佛还在慵懒地打着盹儿,不愿醒来。一声声激昂的鼓点,如同春雷炸响在古城上空,瞬间将这片沉睡的土地唤醒。那是来自武威的凉州攻鼓子,鼓手们身着黑衣黑鞋,双手紧握鼓槌,随着节奏的起伏,鼓槌上下翻飞,鼓声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细雨绵绵,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紧接着,兰州太平鼓的鼓手们也加入了这场热闹的晨曲,他们的鼓声更加深沉、激昂,如同黄河奔腾的浪涛,一波接着一波。
3月19日的天水古城,因“相约羲皇故里 共赏非遗之美”2025年甘肃非遗进景区、进社区巡演活动而熠熠生辉。古老的街巷在非遗浸润下焕发新生,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交织,仿佛时光在此刻交汇。鼓声、歌声、舞影,与古城的砖瓦、飞檐、青石板路相映成趣,非遗的魅力在每一处角落流淌,点亮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
上午九点,巡演队伍从玉兰古巷出发,一路上,他们如同流动的文化使者,将非遗的魅力传递到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当巡演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启汉楼前时,早已等候多时的天水市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我们打得好着没有?”66岁的凉州攻鼓子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久元收势后望向人群,额角的汗珠滚进皱纹深处。人群中,一位年长的市民激动地说:“这鼓声,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这鼓敲起来不容易,要些力气呢。”杨久元闻言道:“这可是老祖宗出征的动静,当年霍去病的马蹄声都藏在里头哩。”
凉州攻鼓子的表演结束后,兰州太平鼓的鼓点再次响起。十余位汉子头扎红巾,腰系黄绦,他们左手执鞭,右手执槌,鼓槌落下的瞬间如同黄河涛声自胸腔奔涌。鼓手们时而跳跃,时而旋转,动作整齐划一,展现着太平鼓的磅礴气势与独特魅力。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兰州太平鼓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太平鼓打得越响,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满,越来越幸福!”永宏太平鼓队指挥魏怀成说,“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展现出太平鼓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也能给天水的广大市民带去欢乐”。
太阳愈发温暖,启汉楼前被人群围成了天然舞台。尽显秦陇子弟筋骨铿锵的陇西武术、如沙枣花簌簌绽开的嘉峪关小调《对花》、甘南民歌龙头琴弹唱《羚城的祝福》等,展现出甘肃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随后,两位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女子缓缓走上舞台,当她们轻轻唱出第一个音符,那悠扬的长调,如同草原上的风,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尽的思念,飘荡在古城的上空。她们的歌声时而婉转如鸟鸣,时而悠长如流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与牛羊骏马相伴,感受着游牧民族的豪迈与柔情。“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完全是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我们祖祖辈辈都会唱。”蔡春梅在表演结束后,微笑着对记者说。她的眼中,闪烁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最后出场的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八位演员,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充满民族风情的舞蹈《黑走马》。身着色彩鲜艳的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头戴精致毡帽,腰系飘逸腰带,脚蹬高筒靴的演员们刚一亮相,便引发阵阵赞叹声。他们仿佛从草原深处走来的牧人,女演员轻盈跳跃,她们的动作柔美且富有弹性,仿佛是草原上轻快奔跑的马儿;男演员则展现出骏马的矫健与力量,他们时而弯腰,模仿马儿低头吃草,时而双手高举,仿佛在驱赶马群,舞姿中充满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黑走马’是哈萨克族典型的传统舞蹈,对场合、年龄、性别等方面都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音乐响起、只要兴致来了,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跳起来。”“黑走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库丽木剑告诉记者,此次带着哈萨克族的特色舞蹈来到天水,就是想在助力天水的同时,将她们的传统民族舞蹈推向更大的舞台。
与库丽木剑一样,来自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另一位演员玛迪娜对这次巡演充满了感慨。“第二次来天水表演了,还是熟悉的味道。能跟这么多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台表演,觉得非常幸运,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玛迪娜说。
临近正午,巡演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然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却永远不会停止。正如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