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3月22日

树莓亦能解渴

天水日报      2025年03月22日     

·文物普查散记之六·
  雨过天晴,最高温度33℃。队长说,今天的普查点只有三个,是位于武山县的一个堡址和两个遗址。大家听了默默高兴,今天的任务算是一个多月来最少的一次。
  到了村庄附近,我们向村民询问了堡址的位置,就驱车沿着一条泥沙路前往,可没开出几百米,就被前面一个转弯处挡住去路。队长下车查看路况,原来是因为前一天下雨,让本就不宽敞的泥沙路被雨水在道路中间冲开几道裂缝。队长说:“这路况不行,车过不去,大家下车步行。”
  听了队长的话,大家赶紧收拾设备,尽管路途较远,但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数据,铁锹、相机、普查资料、航拍器、测量工具……每个人手里都是满满当当。
  步行大约半小时,依旧没有见到堡址的身影,只有大片的玉米地和花椒地遮挡着我们的视线。今年雨水较多,玉米长势很好,叶脉青绿,随风摆动。花椒红艳,一串串挂在枝头。这时,只听一位队友喊:“快来看,这是什么?”大家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丛树莓靠在崖边,颗颗果实饱满红亮。看到这诱人的果实,大家抢着摘了起来,本想缓解一下一路下来的疲乏和口渴,没想到一入口,“真酸!”大家竟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随后就是哈哈的笑声回荡在山间。
  继续走了半小时后,堡址终于出现在眼前。武山有句老话“望山跑死马”,可一点都不假,这个堡址竟距离我们还很远,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达目的地。
  因为体力的不同,我们的队伍走成了三个分队,前面一队已经走到堡子脚下,中间的几个队员则远远落在后边,而最后一队因为走不动了,便停下脚步歇息。其中一个队员低头看了一眼路面,惊讶道:“这是什么?”大家低头看去,道路中央竟躺着一个灰陶片,拿起一看还是宋代的陶片。
  此时此刻,大家忘记了“走不动”,低头沿路寻找起来。接下来的一段路程,我们在路上发现了很多齐家文化的红陶片,还有宋元时期的灰陶片。这条路虽没有硬化,却可以通车,没想到上面竟有这么多的陶片,这让每一位普查队员都感到不可思议,更对这里千年前的文化繁荣遐想无限。
  经过两个小时的徒步攀爬,我们终于来到堡址。这是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堡子,呈椭圆形,有一堡门可直通堡内,里边是一片豆角地和一块刚收割结束的麦地。堡子里有一位村民正在地里干活,听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他热情地讲述起小时候听父辈讲过关于这个堡子的传奇故事。听着听着,我们似乎也融入故事中,在那个年代一起经历风雨,共同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春夏秋冬。
  小憩片刻后,大家开始忙碌起来,每个人发挥专长,有的测量,有的画简易图,有的拍照,有的航拍,有的打点,有的定位,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完美的配合之下,很快就结束了今天的普查任务。
  我们站在堡子之上,眼底只有层层叠叠的梯田,村落掩映在一片翠绿深处,几缕炊烟袅袅,几声鸟鸣在侧,看到这样一幅如诗如画的图景,一时间大家似乎忘却了上山途中的不易。
  要回去了,我们向那位村民告别,他热情地一直将我们送至堡外。西北人待人热情、真诚,或许他们并不太明白文物普查究竟是在干什么,但他们却知道,祖辈留下来的这些历史遗迹是应该被保护的。我们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了满满的希望。
  回去的路上,虽然大家都说小腿发酸,但每个人却很开心,有的竟哼起了小曲。是啊,多好,今天的普查任务又完成了。
  我们又看到一串串的树莓,再次开启了树莓解渴模式。此刻,这些树莓似乎也不那么酸了,是因为任务结束心底是甜的,还是吃多了味蕾已适应,我想应该是前者,我们笑着笑着离堡址越来越远。 (郭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