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鼓、秦腔、泥塑……
天水打造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
天水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黄虹 马静 曹润彬
清水轩辕鼓、木人摔跤、秦腔……近日,记者在清水县轩辕小学少年宫看到,该校学生的课外活动项目颇为不寻常。
“我是一名小花旦,秦腔就像一本会讲故事的魔法书,每一出戏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句唱词都特别有诗意、有意境。秦腔越来越让我着迷了。”轩辕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欣妍去年加入了学校少年宫的秦腔社团,说起这一年的收获,小姑娘难掩心中的自豪,“进少年宫这一年,我排练了《花亭相会》《王宝钏》《三滴血》等经典剧目片段。参加县级非遗文化节秦腔专场演出时,我还被提名为最佳小演员。”
轩辕小学少年宫成立于2014年,目前设有音乐、舞蹈、书法、科创等40多个课外社团。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具有传统特色的教学课程,动员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到少年宫担任辅导员,免费开设多种地方特色非遗课程。如今,每到社团活动时间,学校的操场上就会出现一大批身穿狮裤、戏服等服饰的学生,他们练习着舞狮、武术、木人摔跤、敲击轩辕鼓……,场面极富地方文化特色,俨然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每周两次的少年宫社团活动,也成为学生们非常期待的课程。
“通过这些非遗项目的学习,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培育了深厚的民族情感。”清水县轩辕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惠娟说,如今学校少年宫不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为孩子们展现自我、成就梦想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无独有偶,在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每到下午的少年宫活动时间,孩子们的笑声总是萦绕在校园四周的山峦之间,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美好之中。
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距离麦积区城区约15公里,绝大多数学生是农村孩子。近几年,该校充分挖掘本地科普教育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既满足了乡村儿童就地就近参加课外活动的需求,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每天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是学校少年宫活动时间。比如,一二年级是篮球操社团,三年级是葫芦丝和跳绳社团,四年级有腰鼓社团,五年级有军体拳社团,六年级则是阅读社团。”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特色社团负责人杜鹃说,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年级组为单位开设大型社团,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学校少年宫泥塑制作技艺社团活动,给孩子们授课的正是麦积泥塑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子斌。揉、捏、搓、刮、刻……王老师讲得细致耐心,孩子们捏得不亦乐乎。
“每周三都会过来给学生们上泥塑课,孩子们对做泥塑非常有热情,也很有天赋,做出的花牛苹果、麦积山石窟等作品都非常生动。”王子斌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很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互动、交流、学习。他希望通过少年宫活动,把麦积泥塑这一非遗项目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文明办关于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要求,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与全环境立德树人、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2011年以来,在中央和省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从无到有、从点到面,覆盖面越来越广。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均建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这已然成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少年宫在乡村学校扎根,师资等配套资源不断引入,天水已有越来越多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开设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乡土资源引入特色教学课程,积极开展剪纸、民乐、戏曲、泥塑、轩辕鼓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少年宫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乡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课外文化生活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