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4月01日

祭扫当有文明注脚防火需要人人尽责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01日     
  □冯涛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传统的祭祀方式,如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更易引发火灾,给森林草原防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隐患。清明将至,祭祀活动增多,火患风险也随之加大,天水市秦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出文明祭扫倡议,倡导以鲜花祭扫、植树缅怀、网络祭祀等文明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如此,既保留了祭祀的庄重,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
  春季气温回升,大风天气多发,是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期。近期山西阳泉、北京房山、浙江杭州等地就发生了多起山火。去年3月底,黄某在秦州区某村祭祀期间,点蜡烛时不慎引燃坟前蒿草,引发森林火灾,其行为构成失火罪,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惨痛的教训再次敲响了森林防火的警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时刻绷紧防火这根弦。
  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祭祀用火、农事用火、野外违规用火是森林草原火灾的最大成因和最大隐患。为此,应急管理部紧急提醒:未经批准不烧、无隔离带不烧、风力大于3级不烧、无人看守不烧、未备工具不烧等农事用火“五不烧”,以及禁带火种(包括电子点烟器)、禁燃篝火、禁抛玻璃制品等林区活动“三禁止”,可谓是及时必要、切中要害,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森林防火是场全民行动,需要制度约束与自觉意识的双向奔赴。“五不烧”“三禁止”,用规则织就了防护网,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成为森林防火的宣传者、践行者,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拒绝野外用火,转变祭扫方式,以更文明的方式来寄托哀思,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文明的传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让清明更“清”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