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悟“一号文件” 守护“陇上粮仓”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03日
姚晓云
春潮涌动催征鼓,百业腾飞启新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月23日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再次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列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天水,这座旅游名城,正以独特笔触书写粮食安全的时代答卷。作为西北重要生态屏障与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天水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在守护“陇上粮仓”的使命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全力推进耕地流出整治,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整治“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1+1+6”政策体系,强化施工、建立、验收等全流程监管,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分类开展撂荒地排查复垦利用,实现动态清零。稳妥有序退出河道内影响行洪安全等不稳定耕地。
二、全力稳定粮油生产。扎实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创建,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带动粮油作物产能提升,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0万亩以上、正常年景产量达到136万吨以上。突出良种、良技、良法、良机、良制融合贯通,集成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旱作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655万亩以上。巩固提升大豆扩种成果,完成种植面积14.5万亩;深挖油菜、胡麻等扩种潜力,油料作物面积达到83.6万亩。
三、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进水肥一体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50个次,落实冬小麦良种繁殖面积12万亩,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栽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强花牛苹果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施天水花牛苹果良种繁育提升项目,加大果树新品种引进选育力度,引进新优品种50个以上。深入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高性能精量播种机、适用小型农机装备推广,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创建农机农艺融合基地28个,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5%以上。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5%。
四、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气象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会商、调查及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用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依托甘肃省果业气象服务中心,支持建设果园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气象管理平台,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与评估指标体系。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江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道治理和灌区节水改造,加快建设现代化防洪救灾体系,加强涉河项目巡查管理。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9‰以内。
五、落实落细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推动扩大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鼓励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在严格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财政补贴资金适当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倾斜,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或托管土地,扩大粮食规模化种植,推进粮食生产由分散型向规模化转变,增加粮食生产效益。积极争取国家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同时,还要配合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节粮减损行动。
六、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城市“菜篮子”基地稳定在20万亩以上。积极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新建钢架蔬菜大棚5000亩、改造提升蔬菜大棚5000亩。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能繁母猪稳定在8.7万头左右。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力争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50亩以上。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加快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支持清水县、麦积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食用菌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多元供给能力。深入推进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
候鸟啄开冰河,犁铧破开沃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水这座旅游名城,将以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保持韧劲,鼓足拼劲,在广袤田野播种希望,在黄土高原上奏响永续发展的动人乐章。
(作者系市委党校经济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