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03日
肖爱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文件从六个方面进行具体谋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一、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要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县域统筹,从整个县政层面考虑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政治领导,完善乡镇人大代表、村民会议代表制度,发挥好党在乡村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二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统筹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通过选好干部、培养好干部、用好干部,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推动乡村发展。
二、健全乡村治理内容体系
新时代乡村治理内容体系的现代化涵盖了自治、法治和德治等诸多内容,涉及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不同领域。在内容体系中,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合一”构成中国特色乡村治理内容体系。一是健全乡村自治体系。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众、民间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民主协商治理机制。既要坚持农民治理主体地位,也要创新村民大会的具体运行体制机制,从而保证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权、村委会的执行权,以及监委会的监督权能够得到更好实现。二是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重点在于强化干部队伍的法治意识、对村民的法治宣传与教育、依法管理乡村事务等。坚持法治思维,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法规体系;坚持培育法治意识,落实依法治理;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乡村司法机构、民间调解机构为依托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三是健全乡村治理德治体系。大胆创新乡村德治实践,构建乡村德治新体系。加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度,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抓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留住乡村历史根脉,整治农村高价彩礼,深化殡葬改革,塑造新型农村伦理道德。加强农村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坚持用正面引导和惩处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道德约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健全乡村治理运行体系
乡村治理的任何创新和变革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撑和保障。在政府职能、体制机制、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推动乡村治理运行体系的优化和现代化是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抓手。一是规范政府职能与设置。首先,优化整合乡镇机构,进一步推动其职能转变。按照实现经济互补、交通便利、历史延续、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按计划稳步开展科学划类定镇,精简合并机构,提升办事效率;推动乡镇事权、财权、人权调整改革,实现“乡政”的科学统一效能。二是创新多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以外包括乡村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机构等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各自优势,将乡村各种力量吸纳到乡村治理体系中来,推动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三是完善乡村治理监督机制。加强对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乡村其他自治组织的监督,重点是“严格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强化制度规范,通过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实行具体监督,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构建群众、党员、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四级监督机制;落实重点监督,重点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与监督。
四、健全乡村治理保障体系
推进乡村治理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依托。乡村治理保障体系主要从体制机制、法治、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一方面提高乡镇基层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加强人大代表同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探索人大代表常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另一方面提高乡镇人才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例,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有序性。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大普法力度,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守法。针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加大创新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注重培养农民的契约精神,引导农民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学会在法律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正当利益诉求。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守法习惯和法治思维。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要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乡村法律人才培养,造就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急需人才。推动乡村治理人才的科学使用,落实县域内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调动乡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动力与活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