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传说之五:
小 有 洞 天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05日
七佛阁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洞窟。据考察建于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这座气势宏大的石窟,是当时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追悼先父不惜大量耗资,动用了四万多人工,汇集各地能工巧匠开凿而成。
相传,李允信热衷于开石窟、造佛塑像,且不惜耗费重金。他听说供奉七佛功德最大,便开始建造七佛阁。由于好大喜功,他不顾劳民伤财,下令主持工程的大和尚从千里之外开采大青石,运到麦积山,并要精雕细刻,在阁内塑满佛像。可是这一工程太巨大了,大和尚无法完成,却又慑于他的权势而无计可施,便只有在夜间默默向佛祖祈求保佑。万幸的是佛祖体谅大和尚的难处,对其说道:“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而来,泥塑成身,才合体统。”大和尚听后非常高兴,可是李允信却不相信,于是摆了道场要请佛答辩一番。
佛祖道:“我有慈航普度之心,劝善化俗,去其昏迷。你为亡父做些功德,万万不可为所欲为。”李允信道,“我是一片诚心,想开石窟、造石像,为的……”佛祖打断他的话,道:“佛生西方,必用西方净土塑身。”李允信听后,问道:“为何龙门和云冈的天王、金刚都是石雕?”佛祖解释道:“佛自西方来时,带的净土,在敦煌已用得大半,剩下净土只能用在麦积山,这样龙门、云冈只得用石头代替了。”李允信听后,便将七佛阁的佛像全部用泥塑成。
“千佛廊,万佛堂,鹞子翻身牛儿堂。”在很早以前,沿着麦积山的古栈道攀登而上,从散花楼到牛儿堂,中间无栈道可通,游人想要参观,只有抓住悬挂在窟外峭壁顶上一根几丈长的铁链子,像鹞子翻身荡秋千那样,凌空飞过去,才能到达牛儿堂,非常惊险。
相传在明朝,一年农历四月初八,麦积山举行庙会,人山人海。秦州城有个州官也坐着轿子前来山上凑热闹。这个胆小的州官游完了散花楼后,看着有人抓住铁链荡到牛儿堂,也头脑一热,想自己试试看。这一下可忙坏了随从,他们想了许多办法,费了很大周折,才想出用麻绳套了死扣,将其牢牢地绑在铁链子上,这边人推,那边人接,好不容易把这个州官送了过去。
可是牛儿堂是麦积山东崖最高的洞窟,离地面有几十米,上悬下空,当州官身上的绳子一解开,低头一看崖下,游人如蚂蚁一般走动时,便吓得面如土色,从脊梁骨冒出冷汗来,哪儿还有一丝的游兴,便急忙喊着要下山回家。而若要回去,还得照样抓住铁链子荡过去,可这时州官的心扑通直跳,任凭随从怎么劝说,他总是摇头摆手,说什么也不敢再荡回去。最后,他命令随从下山去准备火把、榔头和钢钎,要把石崖挖掉,开一条石栈道出来。
只是这石崖非常坚硬,一榔头砸下去一个印子,一钢钎钻下去一个豁口。就这样火把通明,锤声叮当,直折腾到第二天晚上,才挖开了不大的一个小洞。此时州官早已等不及了,一看差不多人能过去就命大家住手,说让他先试一试。怎知他因为太胖,别人爬着能过去,可他就是过不去。最后,头伸出洞外,身子却卡在洞中,进不去也退不出。随从先是前拉后推,结果衣裳都撕成了碎片,却还是进不得又退不得。正在无可奈何时,石匠中走过来一位精瘦的老人,他拍了拍州官说:“委屈您啦,您只管往后退,我保管您平安无事。”这时,州官即使有再大的威风也抖不出来,只得任凭老人摆布。而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哐”一声响,老人的钢钎已将洞门开大,州官便轻而易举爬了出来,丝毫没有损伤。只见他满脸泥土,狼狈至极,待回过神要感谢石匠老人时,老人已不知去向。人们这才明白,竟是神仙前来帮助。
后来,当地人将那个洞又开凿扩大了许多,人们只要低下头就可通过,而那根铁链至此也再不见。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这个洞的顶上镌刻了“小有洞天”四个大字,时至今日还能看见。明代诗人甘茹诗曰:
小洞何年辟,斑斑斧凿新。
群生悲觉路,万劫启迷津。
秦蜀金牛险,阴晴玉洞春。
谁知三昧外,彼岸复无垠。
如今,小有洞天已成为麦积山石窟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话说天水·麦积传说
■ 辛轩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