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4月11日

贯彻两会精神 凝聚奋进伟力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11日     
   徐平

  2025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这次全国两会对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全面准确把握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我们才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
  一、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两个全新论断。两会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诸多困难挑战面前,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决心。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讲靠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全国两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经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政府进一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推动产业升级,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这些政策对各行业及社会民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制造业领域,随着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服务业领域,科技创新促进了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坚守人民至上,践行初心使命,增进民生福祉。全国两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与部署。在教育方面,政府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推进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医疗领域,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养老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四、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全国两会释放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涵盖了经济体制、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改革要点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社会治理改革旨在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作者系市委党校党史与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