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5年04月12日

春天的浪漫 桃花占一半

——“相约桃乡 翰墨颂春”文艺采风活动走进秦安小记 □ 陈玉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12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当春风轻拂过陇原大地,秦安县的万亩桃林便成了花的海洋,一场以“相约桃乡 翰墨颂春”为主题的文艺采风活动在绚烂的春光中悄然拉开了帷幕。4月9日,天水市文联组织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的50余位文艺工作者,踏上了这场寻春之旅,用艺术之笔,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春日盛景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兴国镇花篅子的每一寸土地上,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当满载着艺术家的大巴驶入花篅子,仿佛步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桃花如云似霞,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市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的26位知名书画家置身桃园,为当地群众现场挥毫泼墨。他们饱含热情,以妙笔丹青的美术作品和笔走龙蛇的书法创作,为大家呈现了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与乡愁乡韵的书画作品。艺术家们不仅描绘了眼前的秀丽风光,更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融入其中,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见证。
  摄影艺术家们则手持相机,穿梭于花海之间,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着每一个动人的瞬间。他们或仰拍高耸的桃树,展现其枝繁叶茂的生机;或俯拍低处的花朵,捕捉那细腻的花瓣纹理;或抓拍游客的笑脸,记录下这份春日里的喜悦与幸福。每一帧画面,都是对美好生活的颂歌。
  文学创作者们则显得更为沉静,他们漫步于花海之中,与村民亲切交流,倾听那些关于土地、关于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桃花般绚烂多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试图用文字将这份春日的浪漫与乡村的变迁永远定格。
多艺术门类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活动中,市、县两级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们各展所长,以多元的艺术形式记录着秦安桃花的烂漫与乡村的发展。挥毫者,以墨渲染春色,将桃花的柔美与乡村的质朴完美融合;摄影者,则以镜头为眼,定格下每一朵桃花的芳华,让这份美丽得以永恒;构思者,则沉吟觅句,试图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赞美。
  “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记录时代、反映民生的重任。深入基层,描绘乡村振兴的巨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也要在创作中汲取现实的养分,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利珠说。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晓东则感慨道:“秦安的万亩桃花,壮美得让人震撼。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美丽的花朵,更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通过文学作品,展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学的力量。”
文化赋能县域桃园经济大发展
  在刘坪镇周湾村的万亩桃园,粉嫩的桃花恣意绽放,花瓣随风起舞,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这片桃园,不仅是秦安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周湾村发展的经济支柱。站在桃园中,村支书康雅君望着这片繁花似锦的景象,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说:“这次文艺采风活动,让传统的赏花活动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艺术家们的到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更为我们的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农耕文明与艺术创作的有机融合,则让我们的乡村更美丽、更有魅力。”
  的确,文艺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艺工作者们用他们的才华与热情,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践行使命,文艺助推乡村振兴
  “本次文艺采风活动,是我们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市文联将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持续发挥文艺的优势,讲好天水故事,传播好天水声音。让文艺创作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以文艺的视角宣传古城天水的深厚文化积淀和优美自然风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水、爱上天水。”活动中,市文联副主席文军如是说。
  面对即将到来的桃花会,这场艺术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它不仅让更多的人见证了秦安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更让文艺的力量在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展望未来,共绘美丽乡村新蓝图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是梦想启航的时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文艺工作者们用他们的笔触与镜头,记录下了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而这场“相约桃乡 翰墨颂春”的文艺采风活动,也必将成为秦安乡村振兴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艺的滋养下,秦安的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广。那片片桃林,不仅将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更将成为村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而文艺工作者们,也将继续用他们的才华与热情,为这片土地描绘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
  春天的浪漫,桃花占一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共同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