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入墨 千面传魂
——市博物馆馆藏鸿盛社秦腔戏曲脸谱专题展侧记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12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暮春时节,天水城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秦人气息,就是最隐秘的细小巷子里,也隐约能听到板胡宛转悠扬的声音。这座被众多秦腔名家誉为“戏窝子”的城市,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因飞扬的秦腔声焕发出了璀璨的文旅之光。而在明清古建筑北宅子内,一场由天水民俗博物馆主办的“秦风·秦韵·秦声——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鸿盛社秦腔戏曲脸谱专题展”也悄然启幕,它宛如一扇通往秦风古韵的神秘之门,将秦人的质朴气息与西秦腔的粗粝与精妙和盘托出。
4月8日,当记者步入北宅子后院,未及踏入展厅,便有苍劲的秦腔唱段破空而来——“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三滴血》的经典唱词裹着梆子声,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观展者引入时空褶皱。顺着声音走进第五临展厅内,一眼便看到晨光初透格窗,在展厅那百余件斑驳油彩勾勒出的戏曲脸谱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或狰狞或悲悯的面孔忽然活了——狼窝子脸的吊睛倒竖,象形脸的兽纹翕张,泰山眉的虬髯戟张,恍惚间似要挣开展柜的桎梏,在梆子声里再吼一折《斩单童》。
“天水鸿盛社,原名西秦鸿盛社,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98年。它是甘肃省历史悠久的秦腔班社之一,比西安易俗社还要早14年,被戏曲界誉为‘甘肃南路秦腔’的代表戏班。它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多个发展阶段,前后有六任班主、四代演员、两百多名艺人,最兴盛时可一班同组三台戏,在陕甘宁地区享有极高声誉……”天水民俗博物馆讲解员何婷的讲解,宛如一把钥匙,为记者打开通往久远历史的门扉。
随着何婷的指引,记者的目光停驻在鸿盛社的历史及其三代班主、知名演员的风采上。展柜里,第三代班主李映东身着蟒袍手掏雉鸡翎,凌厉而又肃杀。目光转移,展柜里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仿佛将时间拉回到过去,那个鸿盛社演出盛况空前的年代。彼时,该社独有剧目《黑逼宫》《七熊盗桃》《考卢生》等,人人张口就来。何婷站在一旁轻声介绍:“西秦鸿盛社演出剧目丰富,如封神、列国、三国等连台本戏,只要演出就连续两三个月,甚至一年之内不演重戏。时过几十年,天水人每当看戏时,还常常讲起鸿盛社当年演出的盛况,可见鸿盛社对秦州观众印象至深。”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如在诉说着一段传奇。
泰山眉脸、狼窝子脸、象形脸、神怪脸、整脸、碎脸、阴阳脸、圈圈子脸、切末子脸、巴巴子花脸、小花脸……展览的第二单元,则聚焦于鸿盛社秦腔戏曲脸谱。图文并茂的展柜里,详细展示着脸谱的夸张、粗犷等特点。这些脸谱以演净角戏和须生戏为主,刻画的人物多为武将及神话人物。何婷指着泰山眉脸的图示说道:“看,这就是泰山眉脸,它的线条粗犷,色彩浓烈,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记者凑近仔细观察,那眉眼之间,仿佛藏着一股不可一世的霸气。而旁边的狼窝子脸、象形脸、神怪脸等,更是千变万化,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最引人入胜的,则是第三单元的脸谱精品荟萃。这里通过实物展示与图文解说,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鸿盛社脸谱的艺术世界。这些脸谱作品或泥坯,或纸制,可谓精美绝伦。记者看到,一位观众在一张小花脸前驻足良久,他似乎被那灵动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所吸引。何婷告诉记者,这些脸谱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秦腔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八卦当头的人文始祖伏羲、青龙偃月刀入面的关公,额间月牙沁着陈年松烟墨的黑脸包拯,红黑二色勾出火焰纹的艾谦……这场代表着秦人耿直爽朗、淳朴敦厚的展览里,那一张张或浓墨重彩,或淡雅清秀的秦腔戏曲脸谱,都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秦地老者,正用他们那深邃而质朴的眼神,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坚韧与豪迈。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刘岗的支持,他是一位二级演奏员,曾任天水市秦剧团副团长。自幼热爱秦腔艺术的刘岗,对秦腔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1987年起,他与原鸿盛社第三代传人李映东合作,历时八年,抢救、挖掘、整理、创作了原鸿盛社秦腔脸谱100多张。“这些脸谱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秦腔艺术的瑰宝,每张脸谱都透着一股子秦人独有的直爽与真挚。”记者电话联系刘岗时,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了解鸿盛社,共同携手保护传承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展厅中,记者遇到了市民蒋树翔。当时,他正躬身弯腰,端详着泥坯脸谱上细若发丝的笔触,看到认真处,鼻尖几乎贴上玻璃。蒋树翔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早先对鸿盛社的历史略知一二。但这次参观完展览后,他感慨道:“以前只知道鸿盛社是个有名的秦腔戏班,但通过这次展览,我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脸谱不仅好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但是秦腔艺术的瑰宝,更是我们天水人的骄傲。”
走出展厅,记者看到由博物馆专门设计的打卡墙前,许多观众在驻足拍照留念。一对老姐妹站在打卡墙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们告诉记者,从西安到天水旅游的她们从小听着秦腔长大,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次的展览不仅让她们对天水鸿盛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她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一位感慨地说:“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坚,希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离开时回望,那些静默的脸谱在渐暗的光线中愈发深邃。记者突然记起展览的结语——当落在塬上的风,被吼作炽烈秦腔,梆子响处,锣鼓起时,高亢苍劲地唱出秦人骨子里的骄傲。鸿盛社的脸谱,让天然粗粝的宽音大嗓多了一份高亢与激昂。面颊上丰富多变的色彩与图案,和着生旦净末丑生动的演绎,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艺术世界的大门,向世人讲述着秦人的故事,古老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