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宝藏——
宋冰裂纹瓷碗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12日

□ 王鹏
这是清水县白沙镇发现的一件宋代瓷碗,豆绿色的釉面上,层层叠叠的裂纹如细密的枝条,交错重叠,好似冰面开裂。时间过去了1000多年,瓷碗依旧温润细腻、清素淡雅。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瓷器纹饰,就是久负盛名的冰裂纹。
现收藏于清水县博物馆的这件宋冰裂纹瓷碗,高10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8厘米。瓷碗通体施豆绿色釉,不规则的冰裂纹布满釉面,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裂纹结构。犹如多层的花瓣,绚烂夺目,极富艺术魅力。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种类、样式还是烧制工艺,都处于巅峰地位。宋瓷在中国陶瓷史上,以单色釉著称于世,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件宋冰裂纹瓷碗,可以说是宋代瓷器的一件代表性作品。据研究表明,宋冰裂纹瓷碗属于宋代哥窑瓷器,宋代哥窑远在浙江龙泉,与陇山以西的清水有千里之遥。那么,这件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清水呢?
清水古称上邽,汉武帝时期更名为清水县。唐宋时期,这里山川广袤,农牧发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宋代的清水县是多民族交会地区,西夏、金与祖居清水的秦人和戎人茶马互市,贸易交流异常频繁。这一时期,大量的南方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清水。今天,我们从清水县博物馆馆藏的唐宋文物中,就可以管窥到这段历史。
哥窑属于龙泉窑系,而冰裂纹是哥窑瓷器独有的纹饰,有“哥窑”和“弟窑”之分。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作为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其与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哥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其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哥窑瓷器最大的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被称为“百圾碎”,后世称为“冰裂纹”,因其纹片如冰破裂具有立体感而得名。
冰裂纹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制作工艺异常复杂。其开裂原因主要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此外,是由于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在冷却时釉层骤然收缩致使开裂。这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宋人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出了开片釉,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研究表明,宋代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冰裂的纹路。
这件宋冰裂纹瓷碗出土于清水县白沙镇上店子村,这里距离清水县城只有12公里。今天的上店子村一派田园风光,村民们不会想到,一千年前这里曾是宋金交战的战场,也是清水东部最繁华的贸易集散地。与白沙镇上店子村不足10公里的箭峡村,亦发现了装饰华丽的高等级宋金墓葬,种种迹象表明,宋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绚烂的文化。
一件冰裂纹瓷碗,将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遥远的宋代,也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宋代官窑瓷器的魅力。与唐代华彩艳丽的瓷器相比,宋瓷不再模仿豪华的造型装饰,转而追求胎骨端庄淳厚、中正典雅的风格。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烧制出了不同形态的瓷器。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又兼顾了审美意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宋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仰慕。
清水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宋冰裂纹瓷碗,通体施满了豆绿色釉,这是哥窑瓷器的经典釉色,其色泽绿中泛黄,淡雅柔和。从生活中走来的哥窑瓷器,隽永端庄,以深沉高雅的造型,充满禅意的意蕴,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得完美如一。
这件宋冰裂纹瓷碗,映射出了宋人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今天,当我们观赏瓷中那犹如冬天江河里破碎冰块的纹片时,就会沉醉于这朴实而又自然、理性而又洒脱的审美情境之中。宋瓷,那朴素无华而又天人合一的气韵,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