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民族向心力 共绘发展新蓝图
——访中共天水市张家川县委书记张思佳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吴银霞 王琴
记者:张书记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这一工作主线,张家川县近年来在纵深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地区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张思佳:近年来,张家川县聚焦打造民族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农业优先型、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加快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坚持数字赋能,特色餐饮不断壮大。围绕打造“西部特色食品产业基地”,按照“数字化赋能、标准化提升、品牌化打造”的思路,不断发展壮大特色餐饮。在平台建设上,投资近4000万元,高标准建成张家川县餐饮公共实训基地和服务业数字化平台,引入智能管理系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目前已入驻餐饮店2690家、原料供应商18家。在品牌培育上,按照“四个统一”的标准,创建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烧烤、美食”3个特色餐饮品牌,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及贷款近7亿元、培训人员2.8万人次。据统计,张家川群众在全国各地经营餐饮店近2万家,带动就业11万人,年创收40亿元,产值150亿元,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在延链补链上,随着在外餐饮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县内畜牧养殖、现代饲草、特色种植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先后新建了10个农业产业园区、6个特色种植基地,构建了涵盖特色餐饮、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特色种植、冷链配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2024年9月,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进,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基础设施,着力营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围绕提升县城带动能力,我们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并重,先后投资6.2亿元,实施了老城区更新项目,推进西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开发项目,县城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投资1.6亿元,推进龙山、恭门、马鹿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八改”工程为重点,投资3.5亿元,实施了农村道路改造、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倾力打造“两廊一域”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目标,投资1.5亿元,实施了国土绿化、污水处理、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筑牢关陇生态屏障,走深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坚持把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针对教育资源布局不均,我们先后投资7.3亿元,新建及改扩建学校6所,建成了西城教育园区,新增教学班184个、学位8440个,有效缓解了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城区教育资源压力,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针对医疗能力水平不高,建成了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与西安、兰州7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组建专科联盟29个;并依托“组团式”帮扶,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创建“名医工作室”17个、签约名医45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乡村医生专业技术培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先后建成科技馆、图书馆、马家塬车舆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进入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前十,省级排名第一;马家塬车舆博物馆被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四是坚持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全民阅读、“群众说事、干部解题”2项社会治理机制,常态化推进“书香张家川”建设,重拳整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打响“丝路大关山·书香张家川”品牌。在依法管理宗教上,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九进”和民族宗教政策大宣讲活动,筑牢全县上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同时,依法加强宗教场所、教职人员、信教群众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持续巩固全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在凝聚发展合力上,坚持以县庆聚人心、促团结、优环境,成功举办了70周年县庆,全面展示了张家川县70年来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激发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并进的精神风貌,营造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树立了对外良好形象。
记者:以打造民族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目标,张家川县奋力谱写着经济兴、百姓富、社会稳、生态美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章。2025年,县里锚定了什么样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张思佳: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抓发展、强县域、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有力有效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夯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家川实践新篇章。
记者:围绕刚才提到的2025年发展思路和目标,请您谈谈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工作落实中都有哪些措施和打算?
张思佳:一是凝心聚力抓发展、兴产业。坚持把产业作为强县域的核心,围绕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特色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年内建成特色食品产业园,带动餐饮服务和畜牧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提升张家川美食和“张家川红花牛”品牌影响力,培育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带动全县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是谋建并举争项目、扩投资。坚持以食品加工、文旅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11条产业链为主,积极洽谈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争取落地建设一批劳动密集型、符合全县发展实际、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力度,统筹完善龙山、恭门、马鹿等小城镇基础设施,构建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纽带”、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是坚守定位筑屏障、优环境。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监管、风险排查、隐患治理等长效机制,巩固拓展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成果,系统抓好生态修复,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切实筑牢关陇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关山大景区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建设生绿色宜居张家川。
四是主动创稳防风险、守底线。树牢底线思维,紧盯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网络舆情等重点,健全完善常态化风险隐患排查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返贫机制,落细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三保障”水平,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紧盯群众关心关注的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在抓好县域经济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力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