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民族向心力 共绘发展新蓝图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上接第一版)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坚持把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针对教育资源布局不均,我们先后投资7.3亿元,新建及改扩建学校6所,建成了西城教育园区,新增教学班184个、学位8440个,有效缓解了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城区教育资源压力,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针对医疗能力水平不高,建成了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与西安、兰州7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组建专科联盟29个;并依托“组团式”帮扶,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创建“名医工作室”17个、签约名医45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乡村医生专业技术培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先后建成科技馆、图书馆、马家塬车舆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进入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前十,省级排名第一;马家塬车舆博物馆被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四是坚持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全民阅读、“群众说事、干部解题”2项社会治理机制,常态化推进“书香张家川”建设,重拳整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打响“丝路大关山·书香张家川”品牌。在依法管理宗教上,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九进”和民族宗教政策大宣讲活动,筑牢全县上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同时,依法加强宗教场所、教职人员、信教群众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持续巩固全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在凝聚发展合力上,坚持以县庆聚人心、促团结、优环境,成功举办了70周年县庆,全面展示了张家川县70年来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激发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并进的精神风貌,营造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树立了对外良好形象。
记者:以打造民族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目标,张家川县奋力谱写着经济兴、百姓富、社会稳、生态美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章。2025年,县里锚定了什么样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张思佳: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抓发展、强县域、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有力有效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夯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家川实践新篇章。
记者:围绕刚才提到的2025年发展思路和目标,请您谈谈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工作落实中都有哪些措施和打算?
张思佳:一是凝心聚力抓发展、兴产业。坚持把产业作为强县域的核心,围绕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特色产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年内建成特色食品产业园,带动餐饮服务和畜牧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提升张家川美食和“张家川红花牛”品牌影响力,培育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带动全县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是谋建并举争项目、扩投资。坚持以食品加工、文旅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11条产业链为主,积极洽谈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争取落地建设一批劳动密集型、符合全县发展实际、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力度,统筹完善龙山、恭门、马鹿等小城镇基础设施,构建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纽带”、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是坚守定位筑屏障、优环境。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监管、风险排查、隐患治理等长效机制,巩固拓展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成果,系统抓好生态修复,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切实筑牢关陇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关山大景区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建设生态绿色宜居张家川。
四是主动创稳防风险、守底线。树牢底线思维,紧盯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网络舆情等重点,健全完善常态化风险隐患排查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返贫机制,落细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三保障”水平,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紧盯群众关心关注的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在抓好县域经济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力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