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5年04月29日

公证提存:给预付费消费系上法治“安全带”

天水日报      2025年04月29日     
   王志高
  据4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长宁区推出公证预付资金监管平台,消费者支付的预付费由公证机构提存,商家按月结算服务费用。这一创新模式直击预付费消费“跑路”顽疾,为消费者筑起资金安全堤坝,也为诚信商家贴上信用标签。
  近年来,预付费消费乱象已成社会痛点。从健身房“关门大吉”到教培机构“卷款消失”,消费者动辄损失数千甚至数十万元,维权却举步维艰。商家挪用预付费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后“金蝉脱壳”的戏码屡屡上演,暴露出传统监管的乏力——银行账户监管仅能冻结资金,却无法解决产权归属;行政约谈、黑名单等事后惩戒,难抵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损失。长宁区的公证提存模式,恰似一剂“法律疫苗”,通过前置性制度设计,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这一创新的核心在于重构资金权属关系。传统预付费模式下,消费者付款瞬间,资金所有权即转移至商家,消费者沦为“待宰羔羊”。而公证提存通过法律协议明确“钱在公证处,权属仍归消费者”,商家仅享有服务后的结算权。这种“权钱分离”的设计,既保留了预付费的便利性,又斩断了商家挪用资金的利益链条。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模式展现了“法治+科技”的治理智慧。区块链存证确保消费记录不可篡改,人脸识别核销杜绝虚假消费,仲裁机制嵌入则大幅降低维权成本。这些技术手段绝非炫技,而是直击预付费纠纷的三大命门:证据固定难、资金追溯难、争端解决难。当最高法新规要求商家自证清白时,监管平台的数据存证恰好提供了“法律工具箱”,让消费者不再陷入“举证不能”的困境。这种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思路,为治理新型消费纠纷提供了样板。
  预付费本质是消费者对商家的“信用预支”,当市场自发调节失灵时,法治必须挺身而出。长宁区的探索证明,好的监管不是扼杀活力,而是通过规则重建信任。当消费者不再战战兢兢地“赌商家良心”,当诚信经营者能靠法治背书赢得市场,预付费经济才能真正释放其便利性与活力。这或许启示我们:在共享经济、养老预付等更多领域,不妨多些“公证提存”式的制度创新,用法治安全带护航市场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