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06日

移风易俗落实处 文明乡风入人心我市各乡镇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文明理念融入百姓生活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06日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柴琪 熊伟斌 闫涛】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突出制度约束、创新文艺实践、注重示范引领”四大举措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工作,着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为重要途径,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新模式,让文明之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城乡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在武山县鸳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由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组成的“我言‘理’语话新风”宣讲会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参加,宣讲员们以事明理、寓理于事,村民们则热议纷纷,互相分享自己的文明故事和心得体会,让群众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鸳鸯镇“五老“服务队队员杨胜平说:“婚丧嫁娶时一切从简,不铺张浪费,各个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谁家有事志愿服务队亲自上门帮忙,向大家宣讲鸳鸯镇红白理事会的八条新规,加深了村民对移风易俗的共识,也杜绝了高彩礼等陋习。”
  “通过红白理事会的宣传教育,老百姓逐渐改变了观念,一家有事大家帮忙,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少了以往铺张浪费的大场面和不好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好的风气、好的循环,老百姓都说这项政策好。”鸳鸯村村民晋榜定说道。
  武山县结合乡村治理实际,着眼新风培育,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指导各村规范红白理事会工作,制订移风易俗“新八条”,议定了《红白理事会实施细则》《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同时精心策划组织开展网络视频展播活动,创作接地气、听得懂、有效果的移风易俗喜剧短剧、文艺作品,用戏曲、曲艺、歌舞、情景剧等形式倡导文明理念。
  “重点解决新风培育‘依托什么,如何接地气,怎么样有效果’的问题,培育了“我言‘理’语话新风”文明实践项目,通过宣传宣讲、文艺创作展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开展敬老爱老、邻里互助、爱心公益等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文明实践+新风培育”模式,不断赋能乡村振兴。”武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康想林说。
  在清水县土门镇小庄村,志愿者们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快板节目引来阵阵喝彩。土门镇通过“文艺+宣讲”模式,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融入快板、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文化人、以情动人,让移风易俗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快板说得太有意思了,听着听着就把移风易俗的道理记住了。”小庄村村民刘世峰感叹道。清水县金集镇以“红九条”村规民约为核心,将移风易俗细化为“红白事简办标准”“孝老爱亲积分制”等9项条款,并创新“红黑榜”模式,将遵守村规民约作为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的前置条件,形成了“以德换得”的良性循环,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把‘红九条’与积分制挂钩,积分高的家庭可兑换生活用品,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争着上红榜。如今村里大操大办的少了,孝老敬亲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乡村治理也更高效了。”金集镇城科村党支部书记景建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