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擎硕果 科技引领筑新程
——访天水市科技局局长焦继军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08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吴银霞 王琴
记者:焦局长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甘肃省大力实施“四强”行动,把“强科技”列在首位。作为统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部门,市科技局在“四强”行动实施以来,都做了哪些创新性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焦继军: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四强”行动,并且将“强科技”作为“四强”行动的牵引放在第一位,我们科技部门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迅速响应,积极行动,于2022年8月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天水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三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强科技”行动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6.37%,居全省第一梯队。
在强化技术创新方面,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带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三年来,争取国列、省列科技计划项目320项,到位各类项目、奖补资金28064万元。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90余项,安排各类资金3015万元。34项科技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奖,55项科技成果荣获麦积山文艺奖科学技术类奖。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由华天电子集团牵头,联合28家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了“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为打造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提供科技支撑。由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了“甘肃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攻关“卡脖子”难题,提高高档数控机床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到2024年年底,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27家,总量居全省第二;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246家,居全省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家,居全省第四位。20户企业入选甘肃省首批“三高”企业。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90.48%,位居全省第一。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成完善了天水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举办了“天水市首届强科技行动发展论坛暨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技术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目前有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家,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98亿元,居全省第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创新政策完善方面,印发了天水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八个方面出台35条奖补措施。《天水市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天水市引才引智基地管理办法》为建设市级创新平台提供了依据。修订完善了《天水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印发了《天水市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天水市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记者:总结经验查不足,创新驱动谋突破。过去几年,天水市深挖潜力,强科技行动持续向纵深推进,那么,目前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焦继军: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多项指标居于全省前列,但全市科技创新仍然面临一些不力不顺不畅、偏小偏散偏弱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创新投入基数较小且增长困难。支持科技项目的财政经费较少,难以支撑科技研发需求和创新能力提升。受我市近年来收入总量下降,预期偏弱、需求不足等综合因素影响,科技创新投入增长乏力。二是创新主体偏少且能力偏弱。我市科技企业数量较少,设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不足30%。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不到全国的一半。三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且质量不高。市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工业类科技成果占比不足30%,创新活动与主导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紧密。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88.63%,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四是人才总量偏小且引进困难。我市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低,现有高层次科技人才年龄趋于老化,青年人才储备不足。每年引进的顶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比较有限,不同主体间人才流动不畅,人才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
记者: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及天水市发展规划,请您谈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焦继军: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强科技行动战略部署,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三区一地一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科技创新六大行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3月14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暨强科技行动推进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那么我市在今年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过程中,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焦继军:一是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推动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延链补链、电工电器产业集群突破、机械制造产业迭代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力提速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布局我市特色产业。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户、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6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00户。强化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金融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项目引领,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同经济融合、创新同产业对接。四是强化科技惠民助农。深入实施果品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推进天水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航天育种种质资源库建设,着力打造以苹果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以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六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科技专员制等一批制度,培养造就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七是加强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科技项目前瞻性谋划,对全市科技创新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和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科学设置目标指标,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质量完成天水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八是持续抓好科技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对签约项目持续跟进对接,争取项目落地落实,继续探索科技招商模式,创新招商机制,搭建招商平台,提高科技招商质量。